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绥江县中城镇福兴社区的“康乐居”活动室内。孙炳英老人正和几位老姐妹一起,义务地将留守妈妈们做好的大肠发圈装进包装袋,再整齐地码放进纸箱。她的动作不快,却格外认真。

“能为社区出份力,这日子过得踏实!”孙炳英说。自从搬进安置区,她每天都要来康乐居,上午在合唱队练歌,下午在舞蹈队跳舞,偶尔像今天这样,帮着邻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这里,她找到了比老家更热闹的日子,也找到了被需要的幸福。
一墙之隔的爱心之家里,彩色的玩具整齐排列,书架上的绘本琳琅满目。每到放学时间,社区的孩子们便背着书包陆续到来。小学生围坐在长桌旁写作业,幼儿园的孩子们则从书架抽出绘本,在窗边静静翻阅。

“这些图书玩具,很多都是移民搬迁孩子们过去没见过的。”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黄灯说:“现在他们不仅打开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能让务工的父母安心工作。”
这个全省典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创新实践,在乌蒙山深处绘就了一幅“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温暖画卷。

暖心阵地,让关爱触手可及
走进福兴社区1800平方米的“康乐居”,适老化的扶手、防滑地砖与色彩明快的儿童游乐区相得益彰。这个集养老托幼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已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福兴社区是绥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居住着来自5个乡镇66个村民小组的搬迁群众。和很多搬迁社区一样,福兴社区的居民搬进新家后,也遇到新的问题。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互相照应。一时间,老人的一日三餐、孙辈的课后看管,都成了棘手的事。
“以前最愁孩子放学没人管,现在好了。”正在“四点半课堂”接孙子的居民向记者介绍:“孩子在康乐居写作业、学画画,还有志愿者辅导,我们放心多了。”
“康乐居”在儿童之家配备2600余册图书、40套桌椅及娱乐设施,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适老化棋牌、学习、健身、体检设备,还通过引入社工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黄灯介绍:“去年以来,社工团队服务超过3700人次,实现了‘一老一小’关爱全覆盖。”

三治融合,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面对安置区“留守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的双重挑战,福兴社区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自治筑基,社区实施“红黄绿”三色分类动态管理机制,“红色标注日访、黄色周访、绿色月访”,实现精准匹配服务资源。此外,社区创新推行“总支书记担任儿童主任”模式,这一全省首创的做法确保了儿童关爱工作的有效落实。2024年以来,社区空巢老人意外发生率显著降低,留守儿童保持零辍学。
法治保障,社区组建安全巡查队,并常态化开展防溺水、性侵、欺凌、毒品、电诈“五防”专项行动。126个公共区域“小探头”全天候守护,老人配备“孝心呼叫器”,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五心调解法”成功化解40余起家庭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23%。
德治润心,通过“家风家训”文化长廊、传统文化课程等,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社区每季度开展“文明卫生示范户”“身边好人”等模范评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区风气。
自治激发活力,法治守护平安,德治凝聚人心。“三治融合”共同支撑起社区治理的坚实框架,奏响了福兴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序曲。

精准服务,托起朝夕美好
社区的“邻里工坊”里,10余名妇女正在缝纫机前忙碌。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机器声,一件件服装半成品在她们手中快速流转。
“早上送完孩子就能来上班,下午还能提前去接放学,真正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正在熨烫衣物的吴大姐说,工厂设置了弹性工作制,允许员工根据照顾孩子的需要自主安排工作时间。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社区居民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也能妥善照顾家庭。
走出工坊,来到“幸福食堂”,这里则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难题。按照“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模式,9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60至89岁老人每餐只需5元。截至目前,已累计提供就餐服务1万余人次。
社区投资60万元升级改造“儿童之家”,开展“四点半课堂”“周末陪伴”等活动。针对偏远山区儿童,推行“流动儿童之家”模式,社工背着玩具和教具入户服务,打通了关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累计争取资金11万元,开展34场政策援助、心理疏导等活动。实施“一老一小”“微心愿”行动,通过一个书包、一副老花镜、一次陪伴就医,让238个“微心愿”实现,让关爱具体而微。

傍晚时分,“康乐居”里传来老人们的欢声笑语,儿童活动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孙炳英正要去接放学的孙子。“以前在山上,哪敢想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她望着夕阳下的社区,眼里满是幸福。
近年来,绥江县累计投入资金7190余万元,建成54个“一老一小”关爱服务阵地。从福兴社区出发的“三治融合”实践,成功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绥江样本”。在这片乌蒙山区的土地上,“一老一小”的幸福安康,正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最温暖的注脚。
云报全媒体记者 隋鑫 马喆 王小羽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郎伟
绥江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