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荒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进来以后,彻底让这片土地‘活’了起来。”站在巧家县老店镇千亩冷凉蔬菜基地旁,副镇长庄楷望着田间绿油油的蔬菜苗感慨道。曾经因偏远、贫瘠而被闲置的1.2万亩撂荒地,在镇党委、政府“做强特色农业”的精准施策下,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如今,摇身变成了带动群众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希望田”。

破题撂荒地:找准症结引来“金凤凰”
老店镇的撂荒地多分布在地理位置偏远、海拔较高、灌溉条件差的区域,种植成本高、收益低让村民们望而却步。如何让这片“沉睡”的土地重焕生机?

老店镇党委、政府首先从深挖症结入手,通过实地调研、与种植大户和返乡能人座谈,明确了以马铃薯、中药材、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盘活撂荒地的发展思路。

思路既定,招商先行。借助巧家商会推介与种植大户牵线,3家蔬菜种植企业受邀前来考察。重庆耕野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眼看中了这里集中连片的地块、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经过反复调研确认,该区域发展冷凉蔬菜亩均纯收益可达5000元,与企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几番洽谈后,双方达成合作,一座现代化冷凉蔬菜基地正式落地。

为让蔬菜卖出好价钱,企业与上海农科院深度合作,瞄准重庆、上海夏秋蔬菜市场空档期,精准选定糖晶萝卜、松花菜、金娃娃儿菜等差异化品种。错峰上市的策略,让原本的地理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既盘活了土地,又为后续丰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贴心优服务:政企协同筑牢产业根基
“产业发展到哪里,服务就覆盖到哪里。”为让外来企业快速扎根,老店镇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化身企业“店小二”,提供“一站式、管家式”服务。仅用15天,就完成1500亩土地流转协议签订;针对基地季节性用工需求,就近组织260余名本地闲置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既解决了企业“用工荒”,又让村民在家门口掌握了种植技能。

老店镇治乐村村民郭华琼就是受益者之一,她笑着说:“一天在这里干活,有100多元的收入,离家也很近,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老板人也非常好,心里十分满足。”

除了暖心服务,硬件设施也同步跟进。镇政府协调土地新建产业机耕道,修建方抗旱水池及水肥一体化水池,保障灌溉用水;修复扩宽产业路,彻底打通蔬菜从基地到冷库、再到昭巧二级路的运输通道。政企携手下,基地在“良种”选育、“良法”推广、“良机”配套上持续发力,无人机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让冷凉蔬菜产业朝着现代化、规模化方向稳步迈进。

辐射带增收:“基地+大户”催生共富新图景
如今,老店镇冷凉蔬菜基地已试种莲花白、萝卜、花菜等品种,亩产可达3000至5000公斤,亩年产值约8000至10000元,年产值预计达1400余万元。村民不仅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年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赚取日薪百元的收入。

老店镇冷凉蔬菜产业的崛起,正是昭通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以大垴包蔬菜基地为核心,“基地+大户”的发展模式正逐步成型。基地为周边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供应和销售渠道支持,已带动周边区域试种冷凉蔬菜700余亩。庄楷表示,下一步,镇政府还将与企业探索“项目入股分红”“收益比例分红”等分配模式,推动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链条完善,力争实现“企业盈利、集体增收、农民受益”的多赢局面。
云报全媒体记者 付兴华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孝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