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着刚领到的工钱,昭通市大关县靖安镇小堡子村村民赵申富的脸上漾满笑容。
“一天能挣350元,这个项目做下来能挣两万多。”作为几个孩子的父亲,赵申富肩上的担子重,没法离家。现在好了,家门口的以工代赈项目,让他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孩子上学的花费有了来路,他心里最大的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在昭通,越来越多像赵申富一样的群众,不再远赴他乡,而是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在家门口道路、沟渠工地上忙碌,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以工代赈作为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工具之一,包含促进就业增收、提升劳动技能、推动区域发展等多种功能。小堡子村党总支书记马永军,对这些项目带来的变化感触很深。

“今年外出找活路难,以工代赈项目真是救了急。”马永军介绍,今年的以工代赈项目优先考虑条件不好的家庭,吸引村里100余名村民参与其中。普工每天100—150元,技术工每天200—400元。
其实在去年,以工代赈项目就已初见成效。靖安镇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投入399万元资金,完成排水排涝沟渠9.62公里,完成改建排水沟渠2公里,完成硬化道路1.119公里。看似简单的基础设施,却让靖安安置区周边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吸纳了120人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24.8万余元,占总投资的31.27%,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
这一成效,得益于昭通对“以工代赈”模式的深入实践。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就业增收有机结合,在推进过程中,昭通市推出“基层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劳务队”自建模式和“招投标+村集体经济组织+劳务队”嵌入模式,项目已在全市范围内开花结果。

盐津县滩头乡的以工代赈专项项目,总投资700万元,仅施工环节就带动群众就业增收247万元;总投资528万元的洒渔镇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务工收入达192万元。
一组数据,丈量着昭通以工代赈的扎实足迹:2023年以来,昭通市实施了700余个以工代赈专项和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带动9.44万人次就业。其中2025年安排衔接资金42亿元,采取以工代赈模式实施项目。
这些数字背后,是看得见的改变,也是摸得着的温度。一笔笔资金,转化为一条条道路与沟渠,更转化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收入。

路通到哪里,发展就延伸到哪里,以工代赈解决了群众的短期收入问题,也促进了长远发展。滩头乡的以工代赈专项项目修建的6.8公里产业路,是村民期盼已久的幸福路和致富路;洒渔镇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打通了片区苹果产区的最后一条断头路,补齐了3000余亩苹果的基础设施短板。
“家在身边,‘活路’也在身边。”已成为昭通许多乡村的真实写照。
从一条条产业路、一条条沟渠,到一片片果园,以工代赈正悄然改变着乌蒙山区的发展面貌,也为赵申富这样的普通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云报全媒体记者 隋鑫 马喆 王小羽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郎伟
水富市融媒体中心 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