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昭通市大关县靖安镇大耆老村,青瓦白墙的楼房错落分布,石砖铺就的入户路尽显乡村韵味,院坝周边花果蔬菜长势喜人,老人们在文化广场亭廊下纳凉,孩童们骑车嬉戏,笑声回荡村落,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这里满足了我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所有想象,河畔的风、庭院的花,还有热闹的广场与便捷的公交,让人来了就不想走。”驻村第一书记钟熔感慨。借助“千万工程”经验,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大耆老村旧貌换新颜。
2015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当地按照“脱贫+宜居”的原则推进村庄规划:一方面实施“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居实现厨卫入户,同步建设污水管网与处理厂,解决污水排放难题。
2017年,1008户村民率先搬入风貌统一、配套齐全的新居;未搬迁的279户,通过危房改造陆续新建住房,遵循“沿线选址、统一外观、厨卫入户、污水入网”标准,共享基础设施红利。至此,村子终结“污水靠蒸发”状况,实现住房从“破旧危”到“安全美”的跨越。
走进陈世忠家,两层小楼厨卫齐全:一楼厨房亮堂,电磁炉、橱柜摆放整齐;二楼卫生间配套完善,告别“出门找旱厕”的日子;客厅液晶电视立在木柜上,瓷砖地面一尘不染。站在阳台远眺,田野秋景与丰收气息扑面而来。
“变化不只是住房。”大耆老村村党总支书记蔡发吉说,现在,家家户户前有院坝、后有楼房,污水进管网、垃圾定时清运,人居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村“两委”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
为解决“垃圾靠风刮”难题,村里以“设施建设+意识引导”双轨并行,建7个垃圾池、配44个垃圾箱,设65个公益性岗位保障公共区域清洁、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将“房前屋后卫生自管”纳入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居家理务培训,教村民整理庭院、垃圾分类,实现“公共区域有人扫、自家院落自己管”。
环境改善后,大耆老村以产业促增收。依托肥沃土地,锚定“高原特色农业”,构建多元产业矩阵:1000多亩中药材、1400多亩辣椒、500多个蔬菜大棚、300多亩烤烟,各类产业互补,为在家村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奠定基础。
当下正值辣椒采收季,地里一片忙碌。村民胡大珍笑着说:“从3月起跟着合作社种辣椒、做管护,现在又帮忙采收,大半年挣了七八千块。”合作社带头人蔡发品介绍:“合作社自种500多亩辣椒,带动100多户农户种300多亩,今年预估总产值200多万元,仅务工工资就将发放80多万元。”
村里培育2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1个村集体经济,整合资源、培训技术、保底收购,打消农户顾虑。2023年起,全村特色产业每年带动近3万人次就业,年发工资超300万元,让村民实现“家门口致富”。
民生保障同步升级,村卫生室有3名村医,可提供临床诊疗、健康保健等服务,村民耿建能说:“感冒输液不用跑镇里,方便多了。”在教育方面,村里建有2所幼儿园、1所小学。村里推行网格化基层治理,网格员每周入户解难题、排隐患,关爱“一老一小”,守护乡村平安。
傍晚,村口广场热闹非凡,孩子们嬉戏、老人健身、村民跳广场舞。广场旁的村史馆里,老旧木马车与新旧村貌对比展板,见证村子十年变迁。
蔡发吉表示:“‘千万工程’让村民日子更有滋味,下一步将发展乡村旅游,将村子建成康养旅游村,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陈绍金 何桂花 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