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巧家县立足资源禀赋,突出抓好马铃薯、草莓、甘蔗三大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在扩面、增量、提质、延链上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从“小散弱杂”向“特精优美”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全县27万亩马铃薯产业、6.2万亩特色水果、1万余亩甘蔗产业成为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小土豆成为“大产业”
全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在巧家县投产,3万亩省级马铃薯种薯基地在马树建成,全县27万亩马铃薯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路。近年来,巧家县围绕“云南省滇东北马铃薯产业带”规划布局,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育良种、建基地、强龙头,树品牌、拓市场、延链条,让小土豆成为助农增收的“大产业”。
2024年,巧家县整合涉农资金1337.34万元,重点支持马铃薯省级种业基地建设和土豆米项目建设。目前,已在马树镇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马铃薯组培室1个、原原种生产大棚100亩,可实现年生产马铃薯脱毒组培苗1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4000万粒,确保种薯基地建设前端种源供给。
为抓实马铃薯产业基地端建设,巧家县培育了“育、繁、推”一体化种薯生产龙头企业1家,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马铃薯种业体系,示范带动5万亩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公司在马树镇流转土地5000亩,主要用于马铃薯种薯繁育,预计今年种薯产量将达到1万吨,销售额约2000万元。”巧家洪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昱霖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为农户增加土地流转费230万元、务工及收购马铃薯费用600万元。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生产“土豆米”1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
马铃薯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路,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
特色水果拓宽增收路
走进位于马树镇的巧家县草莓科技示范园,一排排草莓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阵阵草莓清香扑鼻而来,一颗颗果型饱满、色泽鲜艳的草莓在绿叶中若隐若现,宛如一颗颗红宝石,令人赏心悦目,孕育着致富新希望。
马树镇草莓产业是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马树镇建成1万余亩草莓基地,引进上海市企业建设草莓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冻干草莓330吨、年销售额2960万元。
“草莓产业为我们镇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草莓种植及产业链的延伸,全年能提供9000多个就业岗位,年务工总收入约为2.16亿元。”马树镇产业办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巧家县立体气候明显。立足资源优势,该县在金沙江沿线干热区河谷区布局了以芒果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在马树、老店等高海拔冷凉适宜地区发展优势草莓产业。
截至2024年底,全县特色水果种植面积6.2万亩,其中:芒果2.3万亩,草莓2.3万亩,石榴、柑橘、火龙果、杨梅等其他水果1.6万亩;水果产量达5.75万吨、产值达约7.6亿元。
甘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巧家小碗红糖历史悠久,以独特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而成,拥有“东方巧克力”的美誉。2017年,巧家县的红糖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20年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巧家县持续发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合作模式,依托专家工作站,稳步推进“高产优质”蔗园基地建设。目前,引进11个甘蔗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建立200亩轻简高效甘蔗原料基地核心示范园。
为推动红糖产业提质增效,巧家县确立了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建设专家工作站及兴巧人才项目持续推进红糖产业发展。同时,持续推进品牌建设,从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宣传推介等方面持续发力,扩大巧家小碗红糖的品牌效应,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截至2024年底,巧家甘蔗种植面积有10000余亩,实现甘蔗产量5万余吨,红糖产量5000余吨,产值约2亿元。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县12家甘蔗种植合作社、40余家红糖生产商,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增加务工收入2700万元以上。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姜连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