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昭通频道 >> 要闻 >> 正文
盐津豆沙关:一目三千年 五道过雄关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9日 23:07:53  来源: 云南网

  “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站在豆沙关五尺道僰人悬棺观景台上,面对上海闵行区《荟生活——昭通行》特别节目摄制组镜头,盐津县豆沙文化站站长侯林自豪地介绍道。

  已是不惑之年、从小出生在豆沙关的侯林,因其痴爱豆沙关历史文化,被社会各界称为“豆沙关守关人”。

  “锁钥南滇,扼守西蜀”,位于滇川交界处的豆沙关,是古时中原出川入滇的第一道险关。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历经24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豆沙关已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尺古道、水道、国道、铁路、高速公路“五道并行”的交通奇观,特别是关楼前长约350米、宽1.7米的石道上布满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是迄今为止全国马蹄印迹保留最长、最完好、最多的古驿道。

  “是谁在这里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我们有理由相信,豆沙关也许是公元前11世纪,出生于朱提(今昭通)的杜宇和妻子梁利,带领部族北拓成都平原建立蜀国的必经之道。”熟知豆沙关历史的侯林自信满满地说道。如果从杜宇北拓算起,豆沙关古道至今已经超过3000年。

  无论是蜀王杜宇北拓还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积薪烧岩”开凿,豆沙关不仅仅是中国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见证了3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的重要物证。

  “豆沙关上云悠悠,题名字字有千秋。千秋文物应常在,留与祖国护神州。”这是20世纪30年代云南著名文史学者梅绍农先生经豆沙关所作,诗中说的“千秋文物”,指的就是豆沙关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碑亭中的“袁滋摩崖石刻”。

  公元749年,唐御史中丞袁滋一行奉诏册封南诏途经豆沙关,为该处险要地形和自己赴南诏的重大使命感慨而作。题字正文7行为直书,末行“袁滋题”3字为小篆。该题字虽只有122字,却与大理南诏德化碑遥相呼应,成为研究唐史和南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专家称为“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的宝典。

  与古城堡、唐碑亭、五尺古道隔关河相望,在壁立千仞悬崖绝壁岩缝中,是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雨雪,特别是经历2006年三次破坏性地震仍保存完好的6具僰人悬棺,而如何将悬棺安放在绝壁岩缝中更是考古中的千古之谜。

  “寻迹古道•品味豆沙”,今年“五一”期间,由盐津县主办的第二届“盐津大厨”烹饪技能大赛在豆沙镇广场举行。品文化、观美景、吃美食,千年古镇游人如织,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美景、特色美食、弘扬地方人文风情“3+N”产业链,不但保留和传承了豆沙关历史文脉,还为豆沙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漫步古色古香的豆沙古镇,秦风汉韵,古道悠悠,人背马驮的场景早已消逝,但凸凹不平的“五尺道”却始终印刻着昔日走马帮的辉煌历史。依托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重点建设小集镇五大品牌,如今的豆沙关已经成为集文化体验、民俗风情、户外探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南丝路关隘文化旅游景区,成为中外游客观光、体验、游学打卡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让文镇古道活起来,让摩崖文字活起来,历经多年的保护开发,续写着南丝绸之路上古道雄关全新的历史。

  云南网记者 蔡侯友 沈迅 盐津县委宣传部 供图

责任编辑:沐贞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