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将军故里、天麻之乡”美誉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八县结合部的乌蒙腹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彝良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力打造革命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唱响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青少年抓起,彝良县示范小学建党百年六一文艺汇演。
抓实民生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本
十年来,通过彝良各族儿女齐心协力,实现5.65万户25.63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1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建成42个集中安置点,5.1万人通过“挪穷窝”、断“穷根”,实现一步跨越进城入镇,践行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承诺。
构建了以天麻、竹子、花椒、肉牛为主4+N产业体系,让各族群众共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2021年全县天麻综合产值25.3亿元,竹子产值6.63亿元,花椒产值5.88亿元,肉产值2.19亿元;紧扣工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2021年,全县纳税排名前十企业缴税合计5.13亿元,占县级收入62%,荣获“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称号。
深入挖掘人力资源红利,积极稳岗拓岗,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全县30.79万人,已就业25.41万人, 2021年创造务工收入达56亿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深化全面协作,上海市跨越千里开展协作帮扶,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2021年以来到位东西部协作资金6723万元,实施项目47个。
让全县各族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和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云南省肿瘤医院深度合作,为基层群众提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级开方、基层治疗”的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传承千年彝风,弘扬中华民族精魂,奎香苗族彝族乡彝族火把节活动。
坚持文旅融合助力创建,投入4.6亿元,集中打造小草坝景区、牛街古镇、罗炳辉将军故居等旅游景点;累计建设民族特色村寨4个,民族团结示范户100户,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7个、市级41个,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3家,实现了团结之花处处绽放,民族之情源远流长,各民族紧跟新时达团结发展步伐信心和力量更足。
注重文化浸润,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
各民族代表参加彝良县每周读书会。
十年来,彝良有效挖掘和抢救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成功申报非遗名录省级4个、市级9个、县级4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名,成功申报彝族大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促“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积极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成民族乡文化站5个,民族村文化活动广场28个;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培育,做实“送技上门”,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蜡染、织布、刺绣培训,在全县20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中开展了“彝花绣”“苗族刺绣”等项目培训24场6000余人次。
彝良县开展建党百年 同心筑梦主题活动,各族群众和各行业代表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充分发挥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这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等3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网络,去年5月顺利通过了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达标验收;积极推动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与各学校之间广泛开展馆校合作,开辟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讲好罗炳辉将军“为革命尽忠,为人民尽孝”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爱国主义情怀,激励新时代彝良各族儿女始终不渝巩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引导青少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通讯员 李安林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