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奔流,青山如黛。在滇东北的崇山峻岭之间,素有“滇川门户”之称的昭通市盐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执生态之笔,在绿水青山间奋力书写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绿色答卷。

生态立县,守护绿水青山底色
盐津县城建筑依山就势,最窄处仅容一江一路穿过,被誉为“一线城市”。这独特的地形在造就别样景致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面对发展与保护的压力,盐津县将“生态立县”确立为核心战略,从大处谋划、细处施策。《盐津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盐津县推进“生态强县”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绿色发展绘就了清晰的“施工图”。通过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环保责任被层层压实。
硬招实招换来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县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保持100%,确保了源头活水的清澈甘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20年的97.2%提升至99.1%,“盐津蓝”已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全县已完成235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从五年前的13.3%大幅提升至66%,超过20万群众受益。昔日“污水靠蒸发”的景象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绿水环绕的美丽乡村。

点绿成金,拓宽生态富民之路
守护好绿水青山,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人民的福祉。盐津的答案是:坚定不移走“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走进庙坝镇,32万亩有机竹林随风摇曳,绿浪翻滚。村民老陈正华正在林间忙碌,他笑着说:“以前靠山吃山,路子窄。现在这竹林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有20多亩竹林,按有机标准管理,竹笋价格上去了,一年光这项收入就有好几万元。村里还发展林下经济,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作为“中国方竹之乡”“全省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建设示范县”,盐津正在将每一片竹林都变成涵养水源、固碳增汇的“绿色资产”。
与此同时,盐津的另一张生态名片——“盐津乌骨鸡”正声名远播,它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全县累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3个、食品相关证书35张,为生态优质农产品提供了最硬核的“身份证”。2024年,全县蔬菜、中药材等产业规模稳定在45万余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4.89亿元,生态经济的成效在群众的账本上和笑脸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红线为底,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发展的底色永远是绿色生态。盐津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61.76平方公里,设立饮用水水源地19个、自然保护地4个,为珍贵的生态空间划定了不可逾越的“铁线”。
通过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候鸟行动”等专项保护,全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已提升至95.3%,为50余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家园。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与保护并非取舍关系,而是和谐共生的双赢格局。

在拥有唐袁滋题记摩崖、秦五尺道等历史遗迹的豆沙镇,昔日险峻的古道旁,如今游人如织。当地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成功打造了“豆沙+盐津县城+乡村旅游点”生态旅游线路,旅游综合收入逐年递增。生态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古老的盐津在严格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攻坚克难的生态治理,到点绿成金的产业探索,再到红线为底的坚定守护,盐津县正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黄成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