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昭通“六个课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昭通市牢记嘱托,深入挖掘历史故事和现实资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创新宣传宣讲的形式与载体,全方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凝聚人心团结、奋进向前的强大力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群众同心奋斗的强大精神纽带。
用好“理论”课堂 专题宣教强根基
政策落地,关键靠党员、靠干部。昭通市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全市党员教育培训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选题计划,作为各级党校、扎西干部学院、昭通市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定期开展学习教育,动态更新学习内容。建立每年为期1个月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机制,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覆盖各族干部群众150万人次。开设“党政领导干部统战民宗能力提升培训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等,借助“乌蒙同心讲堂”等平台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开展专题讲座,深入解读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战略新思想新要求,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

“乌蒙石榴红”演出团巡回演出进学校。
用好“网络”课堂 多元宣教扩影响
宣传增效,重点在扩大传播、全面覆盖。昭通市主动顺应数字化传播趋势,充分借助互联网载体以拓宽宣教阵地,构建“网、微、端、报”多元宣传矩阵,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融合抖音、AI等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打造网上文化交流、政策共享平台。以动画、实景、真人等多元形式摄制一大批突出主题、聚焦政策、紧扣市情、形象生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宣传视频,广泛传播于媒体平台、政务大厅、户外大屏、电视、手机等宣传载体,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促进文化认同和心灵共鸣的桥梁。借助《中国民族报》《云南日报》《民族时报》等报刊,常态化、多渠道开展政策解读、成效宣传、故事宣讲,在《昭通日报》、昭通新闻网等平台开辟民族团结进步专版、专栏,定期更新民族工作动态、发布民族理论政策、展示民族工作成效。多措并举下,互联网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用好“实践”课堂 互动宣教促认同
深化民族认同,核心在全员参与、情感共鸣。昭通市依托各民族融居、多元文化共存的鲜活历史和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现实经历,精心打造盐津豆沙关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建红军长征过云南情景体验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展陈馆、红军标语馆等红色展馆,以及昭通古城、鲁甸地震纪念馆等一大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常态化组织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开展“走五尺道”“重走长征路”“看大国重器”“观地震纪念馆”“游昭通古城”等沉浸式、体验式实践活动,让各族干部群众在踏访历史古迹、红色足迹中感悟革命精神、领略祖国伟力,在见证家乡发展成就中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同时,定期组织各民主党派代表、宗教界代表、少数民族代表等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展“看发展、悟初心、强认同”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交流、沉浸式体验,引导各族各界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用好“流动”课堂 延伸宣教达基层
基层宣教工作,关键在接地气、听得懂。昭通市整合民宗干部、教师队伍、乡村干部、民族学会会员、学生代表、艺术团队等力量,组建“乌蒙石榴红”宣讲团和演出团,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新推出“政策+故事”“宣讲+文艺”的宣教模式,常态化到田间地头、乡村集市、学校操场、村寨广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围绕讲政策、讲团结、讲发展、讲成效、讲典型等内容,紧扣群众生活,把“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将“硬政策”编排成“文艺节目”,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让民族团结理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遍基层的每个角落。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宣传宣讲和巡回演出1200余场次。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新编排的花灯剧《民族团结 石榴花开》和小品《同心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和民族团结故事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成为宣教的“爆款”作品。
用好“文学”课堂 共情宣教润心田
用好文学作品,以情动人、以文化人。昭通市立足“文学之乡”底蕴,常态化组织开展阅读、写作、评论、鉴赏等文学活动,健全文学人才培养机制、丰富文艺交流活动、畅通文学作品转化渠道。持续引导各族作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形式,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居共乐、交流融合、团结奋进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故事,催生出《好大一对羊》《云南记》《翡翠凤凰》《马嘶》《包裹》《天坑》《白桔》《白鹤滩上白鹤起》等一大批根植昭通、书写时代的精品力作,斩获鲁迅文学奖、骏马奖、茅盾新人奖等重要奖项。与此同时,常态化开展青少年“造血计划”,连续11年举办“野草文学奖”评选活动,吸引全球近2000所高校学生参赛;成立小作家创作基地,鼓励广大青少年和小作者多读书、勤写作,爱文学、爱家乡,传递正能量,聚力打造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文学宣教载体。
用好“生活”课堂 随时宣教养习惯
把中华文化元素融入日常,让宣传教育从“纸上”走进各族群众生活,于潜移默化中涵养行为习惯。全面推动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城乡风貌、学校、景区景点、机关文化、公共场所等,整合资源载体,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3个,教育长廊、街区等6个,主题广场、公园22个。以昭通主城区为重点,整合资源,推进乌蒙水乡公园、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望海楼公园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主题公园和昭鲁示范长廊建设,形成城市标志性宣传教育阵地。常态化利用户外广告、出租车显示屏、景观小品等载体,广泛设置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形象和符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成为各族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通讯员 郑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