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中组部牵头从多家单位选派专家组成科技特派团,对昭通市大关县茶叶、竹子、生猪、肉牛4个产业开展为期3年的帮扶,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施策、科技赋能,有效破解当地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推动富民产业实现产值和效益双提升,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茶产业提质发展方面,科技特派团团长、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吕才有带领团队围绕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良种推广、装备研发、产品创新及技术培训等工作。他们在开发传统翠华贡茶绿茶的基础上,拓展红茶、白茶领域,研发出的“大关翠贡南红”高香红茶,以独特花果香和甜醇鲜爽滋味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曾获第十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云茶产品”等多项荣誉。
作为课题重要实施主体的云南翠贡茶业,通过专家帮扶和科技助力,建成翠贡茶园示范基地,创新“茶园+生态种养+茶旅观光”模式,企业加工能力从1500吨提升至2000吨,销售收入从2022年的150万元增至2024年的460万元。三年来,特派团在大关建设了4个茶叶生产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42场次,培养产业人才2650人次,打造了30人核心骨干技术员队伍,全县茶叶产量预计从2022年的220吨提升至2025年的295吨,产值从4000万元增至6300万元。

竹产业也是科技特派团帮扶的重点领域之一。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王戈团队主攻筇竹加工难题,通过采集不同竹龄样品检测,发现三年生筇竹材性最佳,为标准化加工铺平了道路。此外,特派团还全力推动筇竹种质资源圃项目建设,引进竹木干燥技术,建立竹木加工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极大提升了筇竹的利用效率。目前,大关县筇竹林面积从20余万亩跃升至100余万亩。每亩筇竹林可产笋1000斤,收益约5000元,出材500根,收益约5000元,叠加林下经济,亩产值稳稳破万元。
与此同时,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团队推动大关县构建“党组织+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以“两山”理念实践和筇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育20家加工企业、82个专业合作社和23个竹产业专业村,让科研成果通过组织化体系流向田间地头。筇竹产业带动全县72.5%的农村人口受益,竹农户均年收入超4万元,10%的竹农突破10万元。

在畜牧产业方面,科技特派团生猪产业组聚焦疫病防控,以本土生猪龙头企业为基础,推动建成了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肉牛产业组立足大关小黄牛品种,培育出了达到“中国特级牛肉”质量水平的高端产品“雪花牛肉”,为当地肉牛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
据介绍,科技特派团的帮扶不仅提升了大关县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未来,大关县将继续深化与科技特派团的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向德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