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昭通市昭阳区,硕果盈枝,田野飘香。这个西南边陲的滇东北高原城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成员殷健灵老师,她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新民晚报》高级编辑。

昭阳区是殷健灵老师“中国作家驻村计划”的第一站。作为全国新晋知名的避暑旅游城市和“中国高原苹果之城”,昭阳用凉爽适宜的气候和脆甜多汁的苹果迎接她的到来,开启了一场用文学触摸大地脉动,用情感体验人文故事的沉浸走访之旅。

作为一个记者和文学写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殷健灵老师的驻村片段,感受这场双向荡涤、互相馈赠的特殊历程。
大山包:仙境中的人间命题
殷健灵老师首站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山包。
从昭阳城区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抵达大山包镇。尽管道路弯多路急,来之前就查阅过大山包的她难掩心中的激动。鸡公山壁立千仞的大峡谷、云蒸霞蔚的云海、天然牧场、翼装飞行的险峻震撼……这些自然奇观,即使对我们无数次看过的人,每次都会提供不同的体验。无疑,对于从千里之外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殷健灵老师,肯定有不一样的震撼。每到一处,殷健灵老师一直忙着用眼睛和手机记录。
“领略遍地牛羊纯净广袤的大山包自然美景,恍若置身新西兰。”殷健灵老师说。
随后,她来到当地一户村民家座谈,详细了解记录他们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
文学的根在哪里?自然景观,人文故事,高原上顽强的植被,天空中瞬息万变的云海,辽阔大地的包容……这些,一定正在和文学等候某种嫁接、培育,成为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毋庸置疑,大山包的壮美与辽阔,是送给每一个有幸来到此地的人的礼物。
我再想,自然风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栖息地,每一个从生活樊笼走进自然的人,都是对自己重新的找回和求证。人与自然的交融和互相赠予,或许是文学要长期探索的命题。
大村小学:与童心对话
昭阳区旧圃镇大村是离昭通城最近最便捷的诗和远方。

生态农业有特色,村落文化有底蕴,人文故事有情怀,是个以生态农业和乡土文化闻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丽村落。在旧圃镇大村村,殷健灵老师走进果园、大村文化建设基地,了解当地丰富的物产和基层文化建设。在大村小学,她和刚下课的孩子们手搭手肩并肩,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情况。座谈会上,听了大家的介绍后,殷健灵老师说:“我很羡慕昭通的写作者,你们有丰厚的故乡,肥沃的土地,有深入血脉的故事。我希望用陌生的目光打量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寻找创作源泉。让文学创作回归生活本源,从昭通广袤的乡土中汲取丰沛的灵感与力量,力争写出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
午后,按照行程,殷健灵老师先后到苏家院、洒渔等地下沉走访。在苏家院镇双河小学,看着孩子们在秋日阳光下飞奔,踢球,看到双河小学参加省、市、区足球比赛的赫赫战绩,殷健灵老师很感慨,她说:
“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地运动,这是成长中幸福的事情,这样的场景正是乡村振兴中“人”的生动写照,值得用文字深情记录。”
殷健灵老师来到洒渔河畔,一路上,看“昭阳八景”之一的“洒渔烟柳”、万亩连片苹果、文旅融合项目。在洒渔河畔的民宿主人张家云家,殷健灵老师边问边记,倾听这个61岁的创业者的故事。
“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交织,正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殷健灵老师说。
探访昭通古城:穿越时空的连接
殷健灵老师到昭通古城这个下午,下起了小雨,但是,一点不影响她探访的兴致。
昭通古城是滇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城之一,核心区以辕门口为中心,面积约2.97平方公里,素有“会馆之都”和“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以其独特的龟城形制、清代会馆建筑群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现正通过保护修复工程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标迈进。
殷健灵老师边走边看边听,不时用手机记录,看街巷日常烟火,听祠堂和会馆的风云故事,透过建筑、文字、图片,触摸这座古城暗藏在时光深处的肌理,感受历史的声音和气息。对于一个客人,或许,这是一场个人和历史在遥远时空中的连接。
殷健灵老师说:“昭通古城吸引我的当然是它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在这里,我想我还能从历史的纵深处发掘到更多故事。”
文学讲座:播撒阅读的种子


10月18日,行程满满的殷健灵老师没有休息,在昭通市创作中心面对面与昭通儿童文学写作者和小朋友们,共赴一场成长和文学之旅。
殷健灵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她认为,儿童文学不应该回避世界的真实面貌,但要用恰当的方式向孩子展示这个世界。
讲座中,殷健灵老师从“童年是一生的温床”“儿童文学里的真生命”“儿童文学的‘禁忌’与‘表达尺度’”“越是低幼的儿童文学越应该是艺术品”“儿童文学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自己理解并始终坚守的儿童文学的核心创作观,强调真实生命体验远胜华丽技巧更动人。
参加讲座的小朋友积极和殷健灵老师互动,提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孩子们稚嫩而真诚的声音,让她看到了童年最本真的模样。她说:“儿童时期的阅读,会决定一个人人生的底色。”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在“中国作家驻村计划”启动仪式上提出:“驻村计划组织作家深入乡村、扎根人民,旨在引导广大作家沉潜身心,切身感受新时代中国乡村的生动实践与深刻变迁,以文学笔触描绘乡村壮美画卷,记录人民奋斗足迹。”
可以这样理解,新时代的文学,不仅要脚踩泥土,向下寻根,还要仰望星空,向上生长,绽放耀眼的光芒。
金色十月,昭阳丰韵如歌。
云南网通讯员 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