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昭通频道 >> 便民信息 >> 正文
印象昭通看振兴丨从撂荒地到“网红村” “千万工程”绘就盐津万和村宜居宜业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10:21:42  来源: 云南网

  潺潺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在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乡万和村的田间小路上,村民们忙着劳作,笑声与水声交织成一曲乡村振兴的新乐章。新修的柏油路笔直延伸,两旁的路灯整齐矗立,稻田翠绿、村舍整洁,昔日土地撂荒、道路坑洼的村落,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活力。而这场从“旧”到“新”的蜕变,得益于“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先导示范工程的落地实施。

  “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同时,还能在田园综合体里打工挣钱,每天能有一百多元收入,我挺满意的。”万和村岩脚社村民毛世聪的话语里满是满足。过去,她常年外出务工,家中老人孩子无人照料。如今,家门口的“田园综合体”不仅让她实现了“顾家又能挣钱”,也让生活多了稳稳的幸福。

  土地资源的盘活,让万和村的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当初我们种玉米的时候,每亩收干玉米有800斤左右,以现在的市场价,也就是1300元左右,现在我们转租给第三方,本地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在这里挣钱,然后公司以田园综合体高标准种植水稻,西瓜和其他农作物,每亩可达到3000元,纯利润在1000元左右。”万和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存用指着连片的稻田介绍,正是基于万和村林地多、耕地少的现状,牛寨乡政府构建了以水稻、渔业为主导,蔬菜、畜禽养殖、特色水果等为补充的“2+3”农业产业体系,为村民增收拓宽了路径。

  漫步村中,古街古巷青瓦白墙,庭院里的花草错落有致,不少闲置房屋被改造成了特色民宿。“以前这片地方荒着没人管,现在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万和村管委会主任陈代波感慨地说。通过“千万工程”,村里推动古街古村保护与庭院民宿经济建设,既留住了乡愁记忆,也激发了发展活力。去年乡村旅游节期间,大批游客慕名前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110户村民依托庭院经济和手工体验馆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变化的背后,是牛寨乡“三三工作法”的有效落实。“强化认识,做到思想统一、工作专班、要素保障‘三到位’;实施过程,做到全方位跟踪、针对性攻坚、严要求验收‘三部曲’;长效管理,通过完善机制,确保项目成果可持续。”牛寨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了项目高效推进——1.4公里的机耕道方便了农户耕作,160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夜晚出行的路,两户陶艺、竹艺手工体验馆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攀升。

  如今的万和村,稻田如画、河水潺潺,村庄整洁有序、村民笑意盈盈。随着盐津县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推进,万和村已成为当地的示范样板。

  目前,盐津县已打造完成2个“千万工程”示范村。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力争建成4个示范村和21个示范点,让更多群众像万和村的百姓一样,过上红火幸福的新生活。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小羽 马喆 隋鑫 高祎祎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郎伟

   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