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唤醒洒渔河畔,将大关县靖安安置区笼罩在一片柔和的金色中。洒渔外滩公园里,健康步道沿线绿植葱茏,儿童乐园的小小身影正在追逐嬉戏,运动场的笑语此起彼伏。
这个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承载着来自昭通市六县区的万家灯火。自2019年底群众陆续入住,4万余名搬迁群众在这里实现了从乡土到城市、从耕作到就业的生命轨迹转型。如今的安置区,用拔地而起的楼宇、星罗棋布的车间和洋溢幸福的笑脸,诠释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答卷。
迎着晨光,吉食道(云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陈代洁,步履轻快地走向公司,准备开启一天的工作。
“在这里上班能照顾家庭,每个月还有5000多元进账,家里和挣钱这两头,都顾上了。”2019年搬来安置区的她,不仅在企业有了稳定工作,家里还开了个小超市。这份稳稳的幸福,如今真真切切地握在了她的手中。
安置区的建立,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的跨越,离不开在规划之初就同步布局的学校、车间与商铺。这些完善的公共设施,托举起了千家万户的新生活。
“这里的医疗条件非常方便,小病小痛走几步就到社区卫生站,不用像在山上时那样发愁了。”昭通诺鸿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陈兴凤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这位2020年从大山深处搬迁至此的彝族妇女,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厂里允许我们灵活安排时间接送孩子,这点特别贴心!”在靖安安置区,陈兴凤就是民生温度的亲历者。
如今,孩子们的书声、长辈们的问诊、茶余饭后的漫步、老少同乐的休憩,都有了妥帖安排。这些触手可及的便利,构成了搬迁群众踏实生活的底色。
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是安置区发展的硬道理。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建成3000个蔬菜大棚和1700亩香葱基地,安置区帮助2.14万余人实现就业。在家门口上班,正成为越来越多搬迁群众的生活常态。
今年刚毕业的刘闯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如今在大关县金竹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设计员。“专业对口,工资理想,还能留在家乡工作,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他笑着说。
“现在安置区就业率高达93.2%,越来越多像刘闯这样的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在故土扎根生长。”靖安安置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刘闯、陈兴凤这些名字背后,是搬迁群众从“安居”到“乐业”的真实蜕变,也是一座新城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实践。
作为容纳多个民族群众的安置区,“邻里相亲、守望相助”成为靖安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通过构建社区、片区、楼栋、楼层“四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安置区将服务精准延伸到每个家庭;“红、黄、绿”分类管理机制的建立,让不同需求的群众都能得到及时关注与帮助。
作为土生土长的靖安人,李元露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化。“这两年,幼儿园、消防站都建起来了,连共享电单车都有了!”她说:“逢年过节,我们还会举办火把节、‘耍花山’活动,热闹得很!”
暮色渐沉,靖安安置区正展现着它最动人的模样。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映照着崭新的楼宇,学校的教室里灯火通明,扶贫车间的机器仍在轻声运转,还有工人正在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辛勤劳作。从深山到新区,洒渔河畔的灯火,映照着4万余搬迁群众的幸福日常。
云报全媒体记者 隋鑫 马喆 王小羽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郎伟
大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