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昭通市绥江县的方竹笋迎来丰收季,竹林里,一根根饱满鲜嫩的方竹笋破土而出,村民们抢抓时节采摘竹笋,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天刚蒙蒙亮,海拔1600米以上的绥江县罗坪村深山里还笼罩在薄雾中,村民王廷亮踩着露水走进苍翠竹海。“今年方竹笋长势喜人,预计能收入4万多元。”他穿梭在竹林间,伴随着一声声脆响,一根根竹笋被熟练地掰下装进口袋里。
位于金沙江南畔的绥江县是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山林资源优势,深挖发展潜力、延伸产业链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实竹笋文章,推动竹笋产业“拔节生长”,小竹笋成就大产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目前全县竹林面积已达60万亩,其中方竹面积达32万亩,今年,部分方竹林进入竹笋初产期,本着‘采小留大’的原则,预计方竹笋产量20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绥江县林草局竹产业办主任邓跃武介绍,当地出产的方竹笋笋肉厚实、质地嫩滑,味道鲜美,被赞誉为“笋中之王”,受到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重庆、四川、贵州等地。
为了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县通过“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合作社,让群众获得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报酬三重收入。
“今年的笋子长得好,一天能采近100公斤。仅在竹基地干活,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这还不算土地流转和分红的钱哩。”绍廷村村民欧光美开心地说。
“目前合作社每天组织100多名群众采收方竹笋,每天产量接近8吨,要持续20多天才能采完。”绥江县莲花山方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蒲治伍说,村民们采摘的鲜笋,一部分由收购商拉往周边市场销售;另一部分加工成清水笋、调味笋、笋酱、发酵笋干等多个系列数十种竹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县竹产业覆盖32个村1.2万户4.8万人,今年竹产业预计实现综合产值3亿元以上。”邓跃武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在管护、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上下功夫,让群众的日子像竹子一样节节高。
绥江县融媒体中心 杨东升 徐勇
云报集团全媒体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