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昭通市镇雄县组织开展系列融合非遗体验与诗词雅韵的中秋佳节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点亮了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让古老习俗焕发时代新意。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昆明理工大学附属镇雄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欢声笑语,孩子们亲手制作贺卡和玉兔灯,在趣味互动与动手实践中,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室里,同学们分享中秋节的来历、参与诗词“飞花令”、张贴中秋元素手抄报、与家长共享月饼……节日的温馨氛围格外浓厚,师生们在欢笑中深入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首首描绘中秋月夜、抒怀寄情的诗词在课堂回响,一句句经典诗句在童声中传递流转。以诗韵话中秋,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播种。“通过这堂课,我们希望让孩子们了解‘中秋’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厚植家国情怀。”昆明理工大学附属镇雄小学教师吉磊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中秋所蕴含的团圆、感恩与分享的文化内涵。
故事里的团圆时光令人向往,而指尖的艺术则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在镇雄刘文全泥塑工作室,镇雄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文全手持竹刀,一遍遍地切、刮、抹、塑,云边、云卷、刻字、刻花纹……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匠心。“将中秋节与传统非遗结合,非常有意义。”刘文全一边塑造着“玉兔推月饼”的生动形象,一边不停捏制、修整。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精心雕琢,一件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的“玉兔送福”泥塑作品跃然眼前。
泥塑和木雕同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临近之际,越来越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推动传统手艺走进现代生活。镇雄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岳波创作了木雕作品《荷塘月色》与版画《嫦娥奔月》,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中秋主题的文创作品,寄托着人们对团圆与幸福的美好向往。”岳波希望这些兼具文化底蕴与节日气息的作品能够传承下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活”在当下,更要“火”在人心。
赏非遗、吟诗词、做手工……这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文化之旅,不仅留住了传统节日的温暖印记,也让鲜活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镇雄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中秋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新光彩,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龚睿 林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