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昭通暑期儿童托管经验启示之一:制度筑基让“托”有保障
当城市的夏令营正如火如荼开展时,在乌蒙山深处的昭通市,一场惠及16069名留守儿童的守护行动也在同步浸润着孩子们的暑假时光。2025年的这个夏天,昭通市用一项项精准落地的托管服务,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997个点位的关爱网络,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安全、充实、快乐的成长天空。
破解留守儿童假期“真空带”难题,首要在于构建坚实的组织保障体系,昭通以制度“硬支撑”托起托管“软服务”。早在今年6月,一个以市级统筹调度为总揽、县级主导推动为核心、部门联合联动为支撑的暑期儿童托管工作机制已高效运转。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年度重要民生工程,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四线驱动”,协同市妇联、关工委等多方力量,整合资金与资源,确保各项举措落实到位。
市级统筹“一盘棋”:市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紧盯摸底动员、阵地布局、志愿招募、活动组织、服务保障等核心环节,统一调度资源,出台指导性文件,确保方向不偏、步调一致。
县级落实“强动力”:县级党委和政府主动担当主体责任,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部署推动,统筹整合资金、场地、人员等资源。县社会工作部、教体局、民政局及团县委等部门作为骨干力量,协同县妇联、关工委等多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多维度联动“无死角”: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三级网络,开展“地毯式”信息摸排与宣传动员。经过一个多月的高效运转,全市16069名留守儿童的托管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不漏一人,为7月15日所有托管点同步、准时开班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资源有限与需求巨大的矛盾,如何让服务真正抵达每一个需要的孩子?昭通市的答案是: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灵活供给。
阵地布点“就近就便”:以学校为主阵地、“儿童之家”作补充、未保中心兜底线,在全市科学设置997个托管点位。其中,95个学校托管点依托校舍资源,发挥管理规范优势;902个点位则巧妙嵌入村(社区)“儿童之家”、未保中心、养老服务机构及文明实践站,将托管服务延伸至孩子“家门口”,有效破解偏远地区儿童托管难题。
志愿力量“精准滴灌”:由社会工作部和共青团发挥组织优势,牵头民政、妇联、关工委等部门,面向返乡大学生、本地教师、退休干部、热心居民等群体,按师生比不低于1:10的标准成功招募2847名志愿者。针对服务点分布广泛的特点,采用“定向招募+就近分配”模式,确保志愿者与托管点高效匹配。同时,对所有志愿者开展岗前通识培训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1663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服务点,成为支撑城乡托管网络的关键力量。
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多样化需求,昭通各地积极探索特色化托管服务模式,让托管服务更贴心、更有效。
水富市针对偏远山区儿童,创新实施“教师家访+干部包保”双轨机制,将托管服务与控辍保学、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开展“一对一”关爱流动服务;昭阳区推动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融合”,打造兼具文化熏陶与托管功能的社区服务点;大关县实施“孩子托管+家长充电”模式,为照料留守儿童的老人开设育儿课堂;巧家县托管点尝试“去手机瘾”专项行动,引导孩子放下手机参与兴趣活动……
所有托管点均制定“一点一方案”,确保服务时长不低于30天、每天不少于5小时,活动内容精准到天、责任到人。这套严密的组织与执行体系,为昭通留守儿童构建了坚实的保障网,真正实现了“应托尽托”。(记者 唐龙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