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家来说,基本就算吃这碗饭了。种好、管好的话,一亩地至少有10万元的收入。”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村民顾强辉站在自家重楼地里,望着郁郁葱葱的植株,语气里满是笃定。
顾强辉口中的“这碗饭”,正是当地村民赖以增收的中药材种植。漂坝村花石溪村民小组共有20多户村民,目前已有10多户投身其中,种植的主要品种为重楼、竹节参和毛慈菇。据村民顾大伍介绍,村里种植的重楼和竹节参,由当地野生植株的种子培育而来,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又能保证了药材品质。村民杨秀红说:“我们村民小组的荒山特别少,竹子、黄柏很难形成规模,种中药材更合适。”
在大关县木杆镇,不止漂坝村,许多村落都因中药材种植焕发生机。甘顶村90后村民刘飞曾是小包工头,前些年在外务工,但随着行情遇冷,在外挣钱越来越难。4年前,他毅然返乡创业,开启了中药材种植。现在,他的种植基地已小有规模,黄柏、竹节参和毛慈菇种植已有20亩左右。刘飞告诉记者:“我从事中药材种植已经有4个年头了,整体效果不错,要是种得好,一亩地的收益大概有十来万元,比打工要强。”
在木杆镇,中药材带来的改变不止于种植环节,生产、加工环节同样为村民带来实惠,让大家既能在家门口就业拿工资,又能照顾家庭。向阳村村民魏传燕是村里顾氏向洋黄柏加工厂的一名工人。她说:“村里引进黄柏皮加工厂和竹笋厂后,我既能在工厂挣钱又能照顾家里,不用像以前那样愁着出门打工、顾不上老小。”在大关县顾氏向洋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从工资花名册上看到,7月3日至7月25日期间,魏传燕仅用18天就在家门口挣了4729元,加上其他收入,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盼头。
大关县顾氏向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大卫向记者介绍:“从建厂以来,工厂每年长期用工10人左右,人均月工资6000元;季节性用工70人左右,2024年工资发放70多万元。”据悉,在木杆镇,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专业合作社有8家左右,每年用工300余人,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木杆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只是大关县着力发展中药材这一富民产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大关县围绕加快“100万亩筇竹+50万亩黄柏”生态混交林建设目标,大力发展黄柏、天麻、当归、党参等中药材,不断打响大关“云药之乡”品牌,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大关又一富民兴乡产业,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
云南网记者 杨吉娟 通讯员 陈绍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