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界牌村柏杨活动广场上,村民们步履匆匆,不约而同赶往“家长夜校”文明实践课堂。这里没有课本试卷,聚焦的是村民最关切的现实难题:从“怎么跟青春期娃好好说话”“孩子玩手机到底该咋办”的育儿焦虑,到“高血压如何预防、如何用药”的健康困扰,再到“怎么做到文明殡葬”的移风易俗倡导……这方小小的“夜间课堂”,正悄然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化解烦忧、寻求答案的“加油站”与“充电站”。
在中和镇“家长夜校”活动现场,授课讲师一曲轻快的《金龙拍拍操》瞬间点燃了全场热情,也拉开了这堂别开生面课程的序幕。告别传统讲座的“单向灌输”,盐津家长夜校的核心在于深度参与和沉浸体验。授课专家通过鲜活案例剖析、即时问答互动、沉浸式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家长主动思考、积极交流、现场演练。兴隆乡仁富社区坳上社的年轻妈妈凃迁燚深有感触:“一堂课下来,不仅学会了和孩子心平气和沟通,更掌握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树立规则意识、关注心理健康的实用方法。”
随着家长夜校的灯火在盐津县各乡镇渐次点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加速形成。这一创新实践重点聚焦留守儿童家庭、困境儿童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确保关爱不留死角。课程设计分层分类,精准覆盖不同学段家长需求。针对农忙时节家长“集中难”的痛点,创新推出“三级联动送课机制”,将课堂直接搬进村民文化活动室,实现“送课入户”,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家长夜校带来的积极变化正在全县乡村悄然发生。牛寨乡安乐社区家长谭琴学会了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的孩子释放学习压力;滩头乡界牌村营盘社村民罗自纯在参加健康安全主题讲座后感慨道:“村里高血压老人多,专家讲的用药指导和预防知识,特别管用!”与此同时,移风易俗等主题课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引导着乡村新风尚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盐津县深化“文明实践+”模式的关键一环,家长夜校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高效盘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村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文明实践服务网络。它将理论政策、家风家教、普法宣传、心理健康、实用技能、文明风尚、就业创业、健康养生、数字化生活等多元服务,精准“滴灌”至基层末梢,让文明实践触手可及。
目前,盐津县“家长夜校”文明实践活动已覆盖10个乡镇、20个村(社区),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接下来,将推动“家长夜校”升级为常态化文明实践品牌,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并常态化运行,同时计划精心打造更多契合群众需求的精品主题课程。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朱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