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盐津出奇招!“瓜粮共生”种出双倍幸福!
盛夏时节,步入盐津县兴隆乡蒿芝村的广袤田野,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在眼前铺展:挺拔的玉米秆整齐林立,青翠的黄瓜藤蔓依附着玉米秆向上攀缘伸展。这独特的“黄瓜+玉米”套种模式,不仅是传统农业智慧的现代演绎,更成为撬动盐津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杠杆”。
盐津县将这种“瓜粮共生”的生态种植模式发挥到极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31.4万亩,其中采用黄瓜与玉米套种技术的面积已达21.78万亩,占比近七成。在蒿芝村,4000亩土地上玉米与黄瓜和谐共生,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与产出效益。经测算,与传统单一种植相比,套种模式亩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县套种区域年增收潜力就超过6.5亿元。这沉甸甸的数字,是套种技术带来的最直观经济回报。
“这法子好,一亩地能收两样宝,省地又增收!”蒿芝村村民邓玉怀对套种模式赞不绝口。眼下正值采收季,蒿芝村的黄瓜产业并未止步于鲜食。走进种植户邓玉怀家中,满屋黄瓜清香弥漫。他介绍:“我家每年专门炕制200斤左右的黄瓜干。”这种采用传统工艺精心炕制的特产,最大程度锁住了黄瓜的清香与柔韧口感。无论是清炒、炖汤,还是作为佐餐小菜,蒿芝黄瓜干都以其百搭的吃法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市场的热烈追捧,成为线上线下渠道的“抢手货”,订单不断。邓玉怀算了一笔账:“鲜黄瓜集中上市时价格波动大,炕成黄瓜干后,附加值能翻好几番,成了家里一笔稳定的收入。” 像邓玉怀这样进行黄瓜深加工的农户在蒿芝村不在少数,小黄瓜干撬动了大市场,进一步放大了套种模式的综合效益。
如今在盐津,围绕“小黄瓜”的“大文章”已然成形:套种模式显著提升了土地的单位产值和综合效益;深加工则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条,化解了鲜果集中上市的风险,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显著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从一亩地“双丰收”的种植效益,到深加工带来的增值空间,黄瓜产业已成为蒿芝村乃至盐津县的一张闪亮名片,在青山绿水间持续释放着蓬勃的经济活力。
盐津县以“套种”为笔,“共生”为墨,在万亩田野上书写着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精彩答卷。21.78万亩套种田里,孕育的不只是丰收的果实,更是富民强村的希望。 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充满智慧与生机的土地上徐徐铺展,青山绿水间,产业脉动正与丰收喜悦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