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昭通:易地搬迁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
走进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红光易迁安置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高大气派的楼房。这里共有102栋、3500多套楼房,生活着来自全县13个乡镇(街道)的1.46万名搬迁群众。他们的幸福生活,正是昭通市637万各族群众互嵌融居、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乌蒙山区曾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中昭通市脱贫人口在全国地级市中最多。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昭通市有185万余名脱贫人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十三五”期间,昭通市8.26万户、36万人搬出大山、搬入新家园,实现由山里人向城里人的蝶变。
“易地搬迁聚起来、转移就业融起来、团结奋斗富起来,昭通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昭通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戈昌武说,特别是在搬迁工作中,既“搬迁”又“后扶”,既“上楼”又“上岗”,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晒”幸福、感党恩:
“托了共产党的福,让我们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在红光社区的民族服饰加工车间,45岁的彝族妇女苦羽正和姐妹们赶做民族服饰,她的母亲也过来帮忙。“我自己开了一家民族服饰店,有时间就来这里帮忙,带领姐妹们传承民族文化,一起增收致富。”苦羽说。
红光社区上万名搬迁群众,以前大多生活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寨。为了维持生计,许多人家常年靠人背马驮,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
在红光社区的民族服饰加工车间,苦羽(左)正和姐妹们赶做民族服饰。孙文振 摄
“以前住的都是土房子,赶个集要走上两个多小时。”苦羽的母亲回忆道。转而,又“晒”起幸福:“现在,托了共产党的福,让我们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是啊,出门就是平坦的公路,家门口就有市场和超市,大家都对生活很满意!”六旬老人杨帮凤接过话茬,开心地说:“姐妹们每天一有时间,就一起唱歌、跳舞、参加活动,不仅过好自家的生活,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帮助社区打扫卫生、照顾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红光村史馆”的大门两侧,挂着“留住乡愁、感恩时代;携手小康、走向未来”的对联。“展馆分为隽永乡愁、携手小康两个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永善的历史人文美、自然风光美、古风古韵美、家风家教美、特色田园美……”红光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赵元军说。
村史馆清晰地记录了红光易地搬迁的历程:2018年10月26日,红光易迁安置点正式启动建设;2019年10月26日,红光易迁安置点建设完工,11月26日正式启动搬迁,来自13个乡镇的3542户、13373人搬迁入住安置点;2020年,永善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一年建设一座城,一周搬迁上万人——我们创造了易地搬迁的‘永善速度’!”永善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阙云勇说,在易地扶贫搬迁这场“大考”中,永善县委、县政府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不负人民”的决心,书写了脱贫攻坚史上的精彩华章。
不只是永善,鲁甸、巧家、盐津等地的易地搬迁工作也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鲁甸县精准发力,在一片荒坡地上建起一座新城区——卯家湾易迁安置区。作为全国跨区域搬迁安置脱贫人口最多的易迁安置区,卯家湾易迁安置区承接了来自鲁甸、巧家、永善、盐津、彝良等5个县的9100户、3.91万名易迁群众。各族群众在这里实现“插花式”互嵌居住,共同建设和谐幸福的民族团结新社区。
巧家县文笔社区是2021年3月依托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组建的新社区,集中安置蒙姑库区移民1595户、5151人,包括汉、回、布依、苗、壮、彝、阿昌等14个民族。该社区探索“民族团结+”新途径,建设巧家县感恩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作为昭通市9个万人以上的安置点之一,盐津县1.4万余名群众从2019年8月开始有组织、分批次地挪出“穷窝”,搬进了水田新区,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现在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水田新区易迁安置点团结社区居民陈有贵感慨地说,“做人要学会感恩,我们要永远铭记党的恩情!”
建家园、共发展:
做好搬迁群众互嵌融居、和谐发展“新文章”
“鲁甸,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咱们现在所在的幸福广场,是各族群众共学共乐的活动阵地……”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书记熊娟说。广场正中央的建筑,就是砚池街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
为了更好地服务卯家湾安置区各族群众,帮助大家尽快融入新家园、适应新生活,2021年9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砚池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挂牌成立。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精准发力,从空间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等5个方面,稳步形成城乡融合、搬迁群众同本地居民融合、常住居民同流动居民融合的多向融合良好格局。”熊娟说。
数载耕耘易迁路,见证山乡焕新颜。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昭通市36万多名贫困群众搬出大山。群众攥着新居钥匙的颤抖双手,留守妇女在社区工厂领到工资的灿烂笑容,都是携手奋进路上最美的注脚。
云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区的搬迁群众祁仕清(右)与老伴鲁洪凯在安置区广场上卖烤洋芋。记者 林碧锋 摄
巧家县滨江社区是2021年7月水电移民搬迁后新成立的社区。这里共有房屋25栋、29个单元,常住人口1729户、5428人。滨江社区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滨江”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以实施各族移民群众互嵌式发展为契合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区各项建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盐津县盐井镇团结社区互嵌居住着1252户、6023人。该社区以“团结社区话团结,团结社区讲和谐”为主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制度建设、优化人才队伍、创新治理模式,致力于将社区打造成各族群众和衷共济、共建共享的大家庭。
“我们突出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群众在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社区建立‘党群之家’‘党群活动室’‘综合服务中心’等,开展‘党的声音进社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坚定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盐津县盐井镇团结社区党支部书记肖光海说。
“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偏远山区,搬迁到安居乐业的城镇化集中安置区,基层工作既需要绣花功夫,更需要赤子情怀。群众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永善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廷珍深有感触地说,群众工作无捷径,唯有以心换心,把党的政策春风化雨,方能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族群众最深切的关怀。在中央及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昭通市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把易地搬迁与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紧扣‘铸牢’主线,认真贯彻实施云南省‘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探索了易地式搬迁安置让各民族‘嵌起来’、规模式转移就业让各民族‘融起来’、多样式创收增收让各民族‘富起来’、保姆式服务管理让各民族‘留下来’的昭通实践。”戈昌武表示,昭通市将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