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家来到县人民医院,在家门口就帮我做了眼部手术,现在视力恢复超过了预期。”昭通市彝良县患者陈会雨因视力下降到彝良县人民医院就诊,经中组部“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会诊,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离”。经手术治疗后,患者视网膜成功复位,视力恢复至0.5。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最终可发展为失明。”彝良县人民医院眼科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术前准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专家冯竞仰带领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重水下视网膜复位+视网膜光凝+气体填充术”。这是彝良首次开展眼科高难度四级手术——玻切手术。
山海携手播撒“光明种子”。2024年2月,作为中组部“组团式”医疗帮扶队的一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冯竞仰从上海来到彝良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冯竞仰初到彝良时,彝良县人民医院的眼科还没有独立建科,仅是五官口腔科下属的一个医疗组,眼科专科人才不足,专科设备也不全。
为补上眼科治疗短板,冯竞仰带领团队迅速启动眼科独立建科计划,引进了国际先进眼底病手术设备——“玻切-超乳手术一体机”,手把手指导医院医生提升眼科诊疗能力和水平。同时,制定了以“一老一小”眼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发展规划,引入上海先进的诊疗技术,开展视力筛查进校园工作,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针对彝良眼底病诊疗技术有限、患者面临就医难、治疗缺的困境,冯竞仰通过和上海市一眼科建立专科联盟,推进基层医院“眼底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目前,彝良县人民医院眼科以上海市一眼科的诊疗技术和规范为蓝本,引入“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平台”两个项目,有效弥补了本地眼科诊疗服务的短板。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当地医生成长起来是“组团式”医疗帮扶的核心。冯竞仰给每个医生“私人订制”成长计划,帮他们找到最擅长的领域,让他们个个都能成为“行家里手”。“刚接触新设备时,我紧张得手都会抖,经过冯医生反复指导操练,我们现在已经配合得很默契了。”彝良县人民医院眼科住院医师李小琴说。
“看着本地医生能独当一面,眼科从独立建科一步步成长为守护光明的堡垒,我知道,这颗跨越千里种下的‘光明种子’,已经落地生根长出了葱郁的繁枝。”一年半的医疗帮扶即将期满,作为这一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冯竞仰深情地说。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杨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