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果果”照亮乌蒙山——高原特色农业重塑昭通幸福版图
盛夏时节,昭通市昭阳区的苹果种植基地翻涌着层层绿浪。枝叶掩映间,青涩的果实渐渐染上了红晕,恰似枝头垂挂着的、满含憧憬的希望之珠。果农丁开文穿梭在果树间,指尖轻抚沉甸甸的果实,脸上的笑容比阳光更明媚:“这可是我们的‘金果果’!以前种烤烟的时候,哪能想到有今天!家里12亩土地流转给基地,年年稳收租金。我和妻子在基地务工,每月轻轻松松挣几千元。算下来,年收入超过8万元,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丁开文一家的生活变迁,正是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
在这片曾受贫困深深困扰的乌蒙山区,“小苹果”如今已撬动起百亿元级大产业。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年产量达13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50亿元。一串串数字背后,是13.8万户、52.7万果农生活的真实写照。昭通苹果不仅成功进驻山姆、盒马等高端商超,更远销海外,成为阿联酋、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餐桌上的美味佳果。以苹果产业为核心带动的包装、物流、电商等配套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大关。
昭阳区建立多元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托管代管、基地就业等方式,精准惠及2.24万户8.98万人,其中脱贫户占了很大比例,户均增收稳稳超过4800元。132个绿色食品认证、6项GAP和有机认证,既彰显了昭通苹果的优良品质,又为昭通苹果构筑起牢固的市场竞争优势。
离开苹果飘香的昭阳区,来到盐津县豆沙镇竹编合作社,又见一番“点绿成金”的景象。返乡青年陈志刚的工坊里,“沙沙”的剖竹声和细密的编制声交织,奏响了独特的乡村协奏曲,30多位留守妇女巧手翻飞,将昔日只能当作柴火的寻常山竹,编制成精美的竹篮、竹椅。
陈志刚拿起一件竹艺品,自豪地说:“一个精心设计的竹篮能卖200元!我们和四川美院合作开发产品,还在电商平台开了‘乌蒙竹韵’店铺,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政府提供支持:配套场地设备并提供技能培训;企业负责订单承接和销售渠道拓展;合作社承担组织生产的核心职能。通过产业链配合,农户实现“居家就业”的梦想。
如今,昭通市竹林总面积达210万亩,带动21.02万竹农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1.2万元。曾经哀叹“穷山沟”的人们,如今真切拥抱了“绿富美”的新生活。
在鲁甸县茨院回族乡,椒香弥漫的花椒地里,种植户马永祥正盘算着今年的收成。与当地加工厂签订的保底收购协议给了他满满的安全感:“去年厂里收干花椒的价格是45元一斤,比市场均价高10元!家里的5亩花椒稳赚了6万元。”加工厂负责人说:“我们不仅大量收购鲜花椒,还积极向深加工转型——花椒油、花椒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比原价提升了300%。”这套“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每一粒花椒实现价值最大化。
这种“链式思维”与发展模式,在乌蒙大地结出丰硕成果:马铃薯产业建成10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配套深加工企业同步跟进;天麻产业全力打造“昭通天麻”金字招牌,开发出天麻粉、天麻酒等产品;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兴起,已建成100万头生猪、50万羽乌骨鸡的规模化养殖基地……
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在昭通强势崛起,总产值达380亿元,成为46万户农户增收的强大引擎,其中精准覆盖脱贫户和“三类对象”1.86万户。小农户被深深嵌入产业化的链条,共享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
产业的筋骨日益强健,离不开一批龙头企业的有力牵引。位于永善县的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龙头标杆。2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内,10条生产线高效运转,各类竹笋、山野菜产品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的年产量达到145万件,全国有260多家经销商与我们合作。出口手续也办妥了,首批海外订单产品即将发出!”2024年,该公司产值达1.8亿元。其“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成熟模式,直接吸纳930人稳定就业,带动2万余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1.6万元。
多家龙头企业的崛起,清晰折射出昭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眼光。今年,全市多次召开有关“三农”的会议,将市场主体培育置于核心位置。《昭通市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办法》等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构建起“财政+金融+服务”的立体扶持网:
资金推一把。2024年,全市投入产业资金逾62亿元,其中以9亿多元建设83个产业园区,以1.5亿多元支持加工厂、交易中心等10个经营类资产项目建设,撬动更多主体投身农业。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推出“苹果贷”“天麻贷”“竹笋贷”等信贷产品,发放贷款5.08亿余元,惠及经营主体3000余户。落实贴息政策,为321户主体贴息0.17亿元。
服务解难助腾飞。开展“厅局长坐诊接诉”和干部助企纾困活动,解决企业痛点堵点。
筑巢引凤强主体。强力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铁骑力士、双胞胎等一批知名涉农企业,新增落地东西部协作企业49家。
政策甘霖精准浇灌,市场主体拔节生长。截至2024年末,昭通市实有农业企业6285户,其中农业龙头企业778户。这些优质企业犹如群星一般,照亮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升级之路。
暮色浸染山野时,丁开文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晚霞为漫山的苹果园镀上温暖的金晖,映照着他满足的笑容。在他身后,起伏的乌蒙山中还有无数相似的希望正在生长:在陈志刚指尖翻飞的竹篾,马永祥的椒园里弥漫的清香,七彩食品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它们共同汇成一股磅礴的力量,将高原特色农业锻造成打开山门的“金钥匙”。当这“金钥匙”转动,推开的不只是物质丰盈的宝库,还有山里人世代渴盼的、盛满尊严与希望的新生活图景。(记者 唐龙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