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盐津:以工代赈强基础 就业增收促振兴
今年以来,盐津县坚持把以工代赈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对标省、市工作要求,创新推行“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政府奖补”的乡村道路建设模式,探索出一条“‘小资金’撬动‘大民生’”的乡村振兴路径,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道路硬化问题,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与群众就业增收双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趁着家门口修路的机会挣点钱,工资每天约200元。”一大早,普洱镇正沟村村民刘克念扛着锄头,去村里正在施工的碑湾至围墙公路硬化项目打零工。
今年58岁的刘克念是脱贫户,子女外出务工,自己留守老家照管几个孙子。村里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施该项目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在家门口捧起了“新饭碗”。
碑湾至围墙公路硬化项目全长2公里,总投资60万元,沿线涉及3个村民小组80户367人,其中脱贫户27户140人。项目建成后,将给当地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此前,家中饲养的生猪出栏后,要运至下方大公路售卖,运输极为不便。道路硬化后,就不用再运到下面去了,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刘克念感慨道。
2025年,普洱镇党委政府投入资金789.07万元,按照“群众积极性高、受益群众多、产业聚集”的选择标准,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优先实施26.3公里长的产业道路建设项目,为300余户农户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形成了“群众干、群众管、群众享”的农村道路建设格局。截至目前,完工率达50%。
“由联系村领导负责,优先选择懂项目、有公益心、在周围比较受群众欢迎的村民成立理事会,由理事会选择施工队进场施工,脱贫劳动力和‘三类对象’,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具备可以在路上施工的优先选择,让其就近务工。”普洱镇人大主席祁艳介绍,实施以工代赈,推进项目建设,工作重点是聚焦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群、城镇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增收难题。
“一是控制成本,二是保证质量,三是保障脱贫劳动力和‘三类对象’能够有一定的务工收入。” 祁艳说。
“砂石料每吨减少5元、水泥每吨减少15元的成本,每公里就可以减少9000元成本,用于增加群众的收入。”盐津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算着“经济账”。在建设中,为确保资金高效利用,扩大以工代赈工作成效,盐津县交通运输局全程技术指导,并对砂石、水泥等原材料集中询价,协调县内砂石材料供应商下调供应价格,资金节约率达20%以上。
此外,盐津县还打破行业壁垒,建立“资金整合、责任共担、监管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衔接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农村村组道路补助资金等,统一推动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
“我们30户村组道路建设项目,仍采用以工代赈模式实施,最主要的,还是要增加群众的收入,让群众参与到项目实施中,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盐津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继续说道。
在牛寨乡,7.6公里的敦厚村产业道路已经顺利完工。新修的生产便道顺山势蜿蜒。牛寨乡副乡长牟成茂介绍,总投资393.7万元的道路建设项目,吸纳就业177人,发放的劳务报酬达120万元,人均增收6779元,劳务报酬占道路总投资的30%。
在解决群众就业同时,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效促进片区特色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品质量持续提高,为全域产业提档升级和融合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我们运输饲料进来以及拉鸡出去的成本都降低了很多,公司养殖场每年有18万羽鸡出栏,可节约成本约200万元。”交通便捷、物流成本降低,盐津凤源乌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子维不禁感叹。
截至目前,盐津县累计启动村组道路硬化268.75公里。其中,完成137.30公里,覆盖32个村民小组。累计支付以工代赈劳务费252万元,带动639人,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59人,人均增收3943元。同时,依托项目实施,通过“理论+实操”靶向培训和现场教学,在挖掘机驾驶、支渠施工等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累计将300余名普通劳动力转化为技术工人。这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还为后续乡村建设储备了实践型人才,真正实现了“干一个项目、带一支队伍、育一批人才”的目标。(记者 孙贵波 王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