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昭通频道 >> 头图 >> 正文
大关:万人耍花山 非遗文化与现代潮流碰撞的文化盛宴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04日 16:37:52  来源: 昭通新闻网

  原标题:大关:万人耍花山 非遗文化与现代潮流碰撞的文化盛宴

  近日,昭通市大关县第二届“耍花山”民俗文化节在靖安安置区举行。这场非遗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碰撞,吸引逾20万人次参与,通过传统技艺展示与沉浸式体验,解锁了一场融合非遗传承、文旅消费与科技赋能的文化盛宴。

  “头道酒接风,二道酒祝福,三道酒盼重逢。”身着苗族盛装的姑娘们以“三关拦路酒”仪式拉开活动序幕。大型芦笙舞表演中,百余名舞者佩戴的银饰随舞步叮当作响,苗家芦笙曲婉转悠扬,诉说着苗族先民迁徙的历史。

  “我们大关的芦笙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关的芦笙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关县苗学会会长龙桂芳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知道大关、了解大关。

  大关县有苗、彝、回等34种少数民族3.6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6%),其中苗族有1.54万人。作为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靖安安置区聚居着苗族、彝族等20个少数民族共3981人。活动不仅成为搬迁群众重拾文化自信的纽带,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业增收。

  “从花山节举办以来,我们的房间每天都是爆满的,收入相当于是平常的两倍。”在靖安镇经营酒店的刘思杰说,酒店客房在活动前几天就被预定一空。

  “我们去年火把节来过,人挺多的,所以今年又来这里卖吃的,这两天生意特别好。”在昭阳区开小吃店的陈洪,索性把店门关了来到靖安摆起了小吃摊。

  夜幕降临,800架无人机以光影为笔、夜空为幕,在夜空中变幻出特色绚丽的图案,当实体芦笙转化为科技光影奇观时,传统非遗在数字化时代焕发了新生。烟花秀与电音派对接踵而至,当苗家歌曲《花山狂舞》《跳笙》的旋律与电子鼓点交融,数万人围着篝火共舞,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

  活动还设置了包粽子、斗羊、射弩、吹枪、穿针引线、背水等传统竞技项目,让古老生活智慧在互动中传承。

  “我们还邀请了专业的服装走秀来展示我们的苗族服装。把传统服饰和有现代元素的苗族服饰展示给大家。”大关县苗学会会长龙桂芳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把苗族文化传承下去。

  据悉,本次活动单日人流量突破8万人次,三天预计拉动消费超1200万元。大关县靖安安置区党工委副书记、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龙昌洪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挖民族文化资源,举办更多的传统节庆活动,打造更多的特色文旅品牌,持续推动旅游消费升级。(通讯员 彭明星 胡声宇)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