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以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和云南省安宁中学10名教师组成的帮扶团,进驻昭通市盐津县第三中学(以下简称:盐津三中),以“立人教育”核心理念为抓手,推动了一场从硬件到软件、从管理到教学的系统性变革。3年来,这所教育教学质量在县内垫底的“兜底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实现跨越提质发展,成为教育教学质量县域领先的“示范学校”。
破局:文化立校,规划先行
盐津三中成立于2002年,20年时间里先后更换了8任校长,办学理念不突出。“没有文化的学校就是一盘散沙。”帮扶团队长、盐津三中挂职校长付宗亮说。帮扶团从校园文化入手,提炼出“行”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价值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融合知行合一与智慧赋能的服务保障体系,强化文化认同感。
同时,帮扶团制定了《盐津三中2022-2025年发展规划》,构建起“一体两翼三支撑”育人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课程育人”与“文化润心”为双引擎,依托“雁阵工程”师资培养、“四环五点六式”教研改革、“沪滇共育”资源协同三大支柱,推动学校整体提升。
初到盐津三中,帮扶团发现学校存在“四少四多”问题:教学设计少、课堂容量少、信息技术少、整合迁移少;照本宣科多、知识串讲多、低阶互动多、单打独斗多。帮扶团研究确立了“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学生素养、管理效能”四项提升工程,并争取县政府支持稳定师资队伍。
变革:课堂革命,资源联动
学校管理水平取决于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既重视人文关怀,又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
过去,盐津三中的课堂多是“一名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帮扶团到来后推行“坐班制”,要求教师互相听课、集体研讨,并引入“同课异构”模式——同一节课由不同教师设计并展示,在对比中优化教学。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把盐津三中打造成县域领先、市内知名的高水平中学,实现师生素质、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全面提升。”付宗亮表示。
为拓宽师生视野,帮扶团搭建起东西部“校校结对”平台,与优质学校共享课程资源库和远程教研系统,组织300余名师生赴京沪等地培训学习。帮扶团的10位成员还和他们原属学校的教育专家、学科骨干、管理人才构成“10+N”帮扶团队,推动省、市、县(区)相关项目落地。同时,建设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AI智慧教室,用科技赋能山区教育。
据统计,3年间,帮扶团累计开展示范课50余节,组织县域联合教研20次,覆盖教师1200人次,组织上海和安宁专家到盐津三中交流达60人次。
成效:数据亮眼,跨越提质
2024年,盐津三中中考成绩全面提升,入口成绩排全县第二,出口成绩排全县第一;参加高考521人,昭通市下达本科以上指标71人,实际本科上线129人(其中一本12人,二本117 人),完成率181.69%。
2022年以来,帮扶团在盐津三中教师队伍中培养出13名学科带头人、15名青年名师,62名骨干教师通过“师徒结对”快速成长。2023年至今盐津三中教师获奖327人次,其中省级6人次,市级117人次,县级204人次。市级以上论文11篇,课题2个,教师指导学生获奖超400人次。在中组部和教育部中期评估中,盐津三中和帮扶团均被评为优秀。2023年,盐津三中荣获昭通市教育“先进集体”“美育特色示范校”,并成为云南省“组团式”帮扶语文学科带培项目校,云南省“组团式”教育人才带培项目校。
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走向“共生”。帮扶团通过“雁阵工程”打造的教师队伍培养梯队和制度汇编,为盐津三中留下“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体系。“我们将以‘雁阵’之态持续前行,让教育薪火永续。”付宗亮说。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刘芳 田入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