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乌蒙山云雾缭绕,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生基村的苗族妇女李洪英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新摘的茶叶驶向集镇。平坦的水泥路上,她的身影与清风摇曳中的生态茶园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以前赶集买包盐都要走一天山路,现在30分钟就能到镇上。”李洪英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样的变化,正是盐津县近年来全力推进交通建设的生动缩影。
破局:从“行路难”到“通四方”
“毛细血管”通村到户。在庙坝镇黄草社区2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李佳才正指挥工人将一箱箱鲜果装车。产业路没通之前,猕猴桃运出去要人背马驮,损耗率超过30%。他指着眼前4.5米宽的水泥路感慨,“现在大货车直接开进基地,今年50亩果园收入突破20万元。”
这样的蜕变源于盐津县“毛细血管”工程的实施:累计建成30户以上自然村硬化路369.957公里,改造危桥12座,实施安防工程194.019公里。如今,全县100个村(社区)实现硬化路全覆盖。
按照“拓宽主干路、打通断头路、配套产业路”的思路,盐津县规划了县域交通大环线,全程170余公里,把全县的产业带和乡村振兴示范点串联起来,形成“下了高铁上高速、下了高速进环线、进了环线有看点”的路网格局。
站在普洱镇山顶远眺,G247国道如巨龙沿关河而行,各种车辆往来穿梭,这条联通滇川两地的交通“大动脉”,成了拉动盐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更令人期待的是,渝昆高铁盐津南站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建成通车后,盐津将融入昆明“1.5小时经济圈”。目前,全县170公里县域交通大环线已建成50公里。
赋能:交通+产业激活“造血功能”
产业路叩开致富门。在落雁乡5000亩状元米稻田边,新修的产业路上,运输车往来穿梭。种粮大户王建国算了一笔账:“产业路修通后,农机进田、稻谷出山每吨运费降了80元。”
像这样的产业路,仅落雁乡共和村就建成4条产业路,全长7.2公里,惠及260户1009人。
村民黄世虎种植了15亩茶叶,产业路的修建让茶叶销售更顺畅。以前,茶叶只能通过人力背到远处的市场,不仅辛苦,而且价格也上不去。现在,收购商可以直接开车到茶园收购,他的年收入可达7万元左右。这些蜿蜒的产业路,如同一条条丝带,串联起了村庄的各个角落,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通了脉络。
乡村路变身风景线。行驶在盐津县庙坝镇民政村乡村公路上,沿途油菜花竞相绽放,这条按照“四美公路”标准打造的线路,已成为游客自驾路线。今年3月以来,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赏花踏青。“路边摆摊卖土特产,10天赚了3000多元。”在自家院坝里摆摊卖凉粉的村民刘翠莲说。
展望: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
在渝昆高铁盐津南站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站房钢结构吊装。这个重要的高铁枢纽站,未来将实现高铁、公交、出租车“零换乘”。
牛寨乡龙茶村的施工队正对最后3公里村道进行硬化。“今年要完成30户以上80公里自然村道路硬化,60公里安防工程。”盐津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座危桥改造已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将惠及沿线1.2万群众。
交通强县描绘新蓝图。新起点上,盐津县将持续做好渝昆高铁、永盐高速援建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做好G247盐津段提质改造,推进盐津南站片区客运枢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县域交通循环互通大环线、普洱雷坪公路改建等路网项目建设。最终形成外联内畅、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带动县域经济跨越腾飞。
暮色中的盐津,G247国道车流如织,村道上的太阳能路灯似繁星点点。从“路难行”到“路畅通”,一条条道路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在这幅波澜壮阔的交通画卷里,盐津正以路为笔,书写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答卷。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黄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