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以“招商引智、筑巢引凤”为引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抓民营经济、大抓招商引资、大抓返乡创业,因地制宜“招小商”,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在镇雄县以勒镇葡泉社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车间主任闵昌文正在教新招聘的员工制作鞋面。“这批学员共有42人,全部都是附近的群众。”闵昌文介绍,为方便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车间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工资实行计件制,让需要接送小孩上学的员工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葡泉社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是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龙升誉成有限公司带动“能人老板”在乡镇建设的“分厂”,吸纳100名群众就业,达产后每月可完成5万双鞋的加工订单,工人月收入平均可达3000元。
为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镇雄县大力推进省级“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通过招“小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县域就业岗位扩容提质。目前,4家入驻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企业,已在乡镇和社区建立6个务工车间,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除纺织服装产业园外,镇雄县还依托10.2万名五金工、2万名“能人老板”的优势,打造了五金高新、绿色食品加工、亿联五金商贸等3个劳动密集型“万人就业”示范基地。在五金高新产业园,王凤普学习拉丝、喷漆等五金技术,找到了一份离家近、收入不错的工作。“现在的月工资是7000元,产量高起来的时候会达到10000多元。”王凤普说。
“家乡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云南罗旺斯集团负责人吴长斌介绍,通过积极动员联络,已有12名在外打拼的企业家回乡创业,入驻镇雄县五金高新产业园区。目前,12家入驻企业共吸纳本地劳动力1300多人就近就业。
为护航民营经济发展,镇雄县搭建“园区+工坊”、创新“贴息+奖补”等系列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高效工作机制,建立了“企业所呼 我必有应”“1+1+1”等服务保障体系,共招引30多家企业入驻四大园区、培育“务工车间”43个、“创业工坊”1327个,累计吸纳5.92万人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
合盛硅业工业硅项目点火、上海友升项目快速推进、旗滨光伏玻璃繁忙生产、云南中晟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近年来,昭通市引进光伏组件、硅铝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五金、纺织、竹加工、文化旅游等领域民营企业,实行全产业链发展、集群发展,发展壮大资源经济、民营经济。仅2023年,全市11县市区新引进超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个,市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533.45亿元。
“我们建立全市民企投诉一网收集、解难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收集、交办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昭通市工商联秘书长范秋英表示,接下来,将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小切口,以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年度惠企实事、局长主任“坐诊接诉”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昭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黄庆波 刘晓晶 杨金飞 王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