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伴随着广场舞的欢快旋律,昭通市大关县翠华镇金海村金山安置点文化广场变得热闹起来,在金海村文艺骨干、村监委主任
“文艺队不仅带来了欢乐,还促进了乡村和谐。”金海村党总支书记唐先刚说,以前金山安置点邻里关系紧张,矛盾纠纷频发。自从10个月前成立文艺队后,村民在跳广场舞的互动交流中,拉家常、话心声、解心结,舞出了乡村和谐新风尚。
文化广场上,身穿黑色衣服的领队就是张琴,她曾是黄连河村文艺队的队长,有着10多年的带队经验。2024年2月,因工作需要,她来到金海村工作,并负责挂联金山安置点。张琴在深入走访中了解到,金山安置点28户村民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但文化生活却十分匮乏。
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安置,金山安置点基层治理遇到的困难不少。尤其是多年习惯于单家独户居住的28户村民搬迁到安置点后,在生活习惯上各不相同,面对土地、公共空间使用等方面的分歧,邻里间沟通交流甚少,小摩擦时有发生,人心难以凝聚。
针对存在问题,张琴以凝聚人心为突破口,结合自身文艺骨干特长优势,组建了一支属于安置点的文艺队,以广场舞为纽带,把大家组织起来。在镇村党组织的支持下,崭新的音响设备很快送到了村上。2024年6月,筹备许久的广场舞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然而,现实却给这位热情的领队泼了冷水。
“文艺队最初只有10人,站着看的人多,参加跳舞的少。”张琴说,“有的村民即使被我们拉到了队伍中,也不好意思跳,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又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慢慢地,参加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了,到现在已经有30人左右。”
队伍人员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舞蹈本该是团结的象征,可有矛盾的村民却在队伍里“划界而舞”,列队的时候相互都不站一起。张琴和同事们逐一耐心劝解:“大家是乡亲,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在一起玩,文艺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列队就要站在一起,以前的小摩擦就不要计较了。”
暖心的话语如小溪般逐渐浸润村民的心田。在舞蹈队伍中,57岁的杨柜分和50岁的陶正翠正并排跳舞,谁能想到,两人曾因为家庭土地纠纷,一度“老死不相往来”。在文艺队建成之初,她俩便加入其中,在跳舞时的互动交流和村组干部的耐心劝解下,两人已经冰释前嫌。
随着文艺队伍的壮大,这支平均年龄45岁的队伍,如今已成为金山安置点最温暖的风景,而广场舞的“魔力”也持续影响着安置点村民间的关系,从最初的陌生隔阂、矛盾不断,到如今能聚在一起欢快舞蹈,亲如一家。
为丰富文艺节目,张琴牵头组建了金山文艺队微信群,线上分享舞蹈视频,线下开展动作指导,帮助队员提升文艺素养。曾经空旷冷清的小广场,如今每晚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成为了邻里沟通、干群交流、政策宣讲的新阵地,家长里短的邻里矛盾也在舞步和交流中悄然化解。
“广场舞舞出文明新风,文艺队促进了乡村和谐。”唐先刚介绍,金山安置点文艺队成立后,不仅为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干群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还营造了健康、和谐、文明的乡村氛围。今年以来,
夜幕降临,广场舞的旋律动感愉悦,村民们欢快地跳起竹竿舞,竹竿相击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曲,点点灯光亮起映照着她们欢乐的脸庞,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胡声宇 彭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