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昭通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昭通盐津:舞动“龙头”强产业 “联农带农”促增收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8日 17:54:39  来源: 云南网

  春日的昭通市盐津县落雁乡,云蒸霞蔚,雾绕层峦。当阳光刚刚穿透山间晨雾,保隆村的楠竹林已热闹非凡。村民曹云龙弓着腰,镰刀轻挥间,一根根嫩黄的楠竹笋应声而落,竹篮很快堆成小山。“这季鲜笋能收1000多公斤,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轻轻松松赚2000元!”他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绽出笑容。不远处,满载竹笋的三轮车排成长龙驶向村头的加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与农户的谈笑声交织,奏响山乡共富的春日畅想曲。

  走进保隆村蔬菜加工厂,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竹笋清香扑面而来。16名工人围坐在流水线旁,手指翻飞间,带壳的楠竹笋褪去褐色外衣,露出玉白的笋芯。隔壁车间里,八台烘干机昼夜运转,鲜笋经煮制、切片、脱水,化作金黄透亮的笋干。“每天收购2000公斤鲜笋,烘干后每公斤能卖80元,是鲜笋价格的30倍!”盐津众盛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斌抓起一把成品介绍,这批订单将发往杭州高端餐饮市场,货还没出厂,预付款已到账。

  产业增效带动群众增收的背后,是合作社“联农带农”的精准布局。去年成立的众盛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盘活2000亩闲置林地,将零散的楠竹资源整合为规模化基地。春笋采收季,合作社以每公斤1.2元收购带壳笋、2.6元收购剥壳笋的价格敞开收购,让深山里的“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共和村村民王文秀天不亮就上山,晌午便采挖了200公斤鲜笋来交货:“现场付款,一天能挣500元。”据统计,今年已有300多户农户加入“采笋大军”,户均增收1500元。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田间。在加工厂务工的村民曹正容,正将烘干的笋干分装进袋。“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月入36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像她这样的留守劳动力,合作社已吸纳2800余人次,发放工资超30万元。而在冷链仓库旁,新安装的真空包装机即将投产,未来即食笋片、调味笋丝等高附加值产品将直供“长三角”商超。

  从竹林到车间,从山货到精品,这条“黄金链”正悄然改变乡村发展。曾经的撂荒林地,因楠竹的经济价值被重新管护,林下套种的菌菇试验田已冒出朵朵白菇;合作社开发的“林下经济”项目,让城里人通过手机实时观看笋芽破土,体验“云上农耕”;就连笋壳都被收集制作成有机肥,反哺200亩“状元米”基地。这种“吃干榨净”的循环模式,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暮色中的加工厂依然灯火通明,烘干机的指示灯如繁星闪烁。合作社办公室里,曹斌与村干部们正谋划新蓝图: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扩建仓储中心,引进先进冻干技术开发食品级笋干,打造“楠竹笋生态旅游观光带”……“我们要让每根竹笋都榨出最大价值,带着乡亲们蹚出更宽的致富路!”窗外的山路上,又一辆满载鲜笋的货车驶向厂区,车灯划破夜色,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在落雁乡呈现的这一幕幕,只是盐津县舞动“龙头企业”,延伸增收链条的一个缩影。在盐津其他各乡镇的广袤大地上,每天都在演绎着这样的故事。

  据介绍,盐津县拥有4万亩楠竹林资源,在这片被春笋唤醒的土地上,传统农业正与现代经营碰撞出绚烂火花。从单家独户的“小打小闹”,到龙头企业带动的“抱团发展”,盐津人用一根楠竹笋撬动增收“大产业”,让深藏大山的“春日限定”变成四季飘香的“财富密码”。当晨曦再次洒向郁郁葱葱的竹林时,新一天的采收又将开始,而属于盐津人的“钱途”,正如破土而出的春笋,节节攀高,源远流长。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黄成元 杨若萱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