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昭通频道 >> 要闻 >> 正文
昭通镇雄:旱地里首次种出“金稻穗”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06日 16:47:08  来源: 云南网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全国秋粮收获正在大规模展开,昭通市镇雄县花朗乡138亩旱地试验田喜获丰收,共产出5万余公斤稻穗,标志着镇雄县首次旱地里种出了金稻穗。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在旱地里种出大米来!”正在地里忙着收割的村民魏宗阳笑呵呵地说。

  在镇雄县花朗乡车子坝百亩连片的旱地里,金灿灿一片,稻穗沉甸甸的挂满枝头,颗粒饱满,随风摇曳,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在大地上铺展开来,和村落民居相互映衬,错落有致,呈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

  车子坝原本有很多水田,盛产大米,上世纪90年代,因水田全部改为旱地,水稻种植的历史也随之终结。按照镇雄县委、县政府确立的“藏粮于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镇雄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因地制宜、开发思维、开拓创新地开展农业增收增产工作,引进了滇禾优615、滇优38等优质旱稻品种,在全县适宜地块,开展旱稻种植试验。

  今年2月,在花朗乡党委政府的动员下,魏宗阳抱着试试心态拿出家中五亩玉米地,改作旱稻种植。金秋九月,正值丰收,看着田地里沉甸甸的稻穗,魏宗阳高兴地说:“5亩地就产出了1500余公斤大米,这下我放心了,明年我要把所有旱地拿来种植旱稻,我还要告诉邻里乡亲,政府引导我们这样循环发展是对的,既能够保证增产还能够增收。”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群众的参与。“旱地里哪能种出谷子?水田里都不一定种得好呢?”带着这些疑问,起初当地政府鼓励村民在旱地里种稻谷,车子坝的村民持怀疑态度。经过镇村干部一次次的动员,72户农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拿出部分自家留作种植玉米的旱地,凑足了138亩试验田,参与了旱稻试种试验。

  为了打消群众顾虑,选好试验示范地块后,镇雄县专门邀请农科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在结合车子坝的土壤特性,精选优质、耐旱、抗病、分糵力强、丰产稳产广适的滇禾优615、滇优38品种进行种植。也邀请农科专家亲临田间在备耕整地、施足基肥、播种、除草,巧施追肥、病虫害防治上指导种植户,跟踪记录相关数据,为大规模推广种植总结积累经验。

  当前,旱稻陆续进入收割时节,经过省、市、县农业专家实地测产,示范核心区地块平均亩产达383公斤。干群齐心的发展路上,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验证了“旱地里的确能种出‘金稻穗’”。

  据花朗乡党委书记刘建云介绍,下步将结合今年试点的情况,总结经验,进一步盘点全乡适宜种植区域,继续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有序扩大种植面积。

  “按照‘试验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思路,镇雄县总投资210万元,用于实施水稻旱种绿色优质高效种植示范项目,规划建设水稻旱种绿色优质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将达到2400亩,通过项目的实施,结合试点试验积累的经验,不仅辐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和科学种植水平整体提升,也全面构建了镇雄高质高效、绿色种植、低碳循环的粮食作物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镇雄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吉勇说。

  今年以来,镇雄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以种植结构调整助推赤水河保护,以示范点打造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在花朗乡开展水稻旱种绿色优质高效种植示范项目试点的示范,走出了“枇杷+油菜+旱稻”循环发展模式的产业发展路子。据了解,花朗乡72户农户的138亩试验田首次共产出稻穗5万余公斤。水稻旱种核心试验区,重启了车子坝种植大米的新时代。

  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王毅 王姣 张波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崔庆波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