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善政法:众手浇开团结花
“早餐糖水粑粑,午饭小炒肉、魔芋豆腐、炒素菜、苦菜汤。”8月29日16时20分,在永善县莲峰镇敬老院,73岁的王才明穿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幸福地向众人介绍自己当天的早餐和午饭。
每日三餐,或三菜一汤或四菜一汤,菜品不重样,荤素搭配,作息规律,还有50个老年朋友的欢声笑语,敬老院的生活让王才明感到十分惬意。当谈及10个月前以及40年来的漂泊经历时,王才明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表情瞬间凝重起来。
20世纪40年代末,王才明出生于黄华镇三合村蚂蟥沟大山深处的一户苗族人家。25岁左右,血气方刚的王才明离家到附近的莲峰镇“见世面”。离家方知愁滋味,王才明饥一顿饱一顿,以帮别人看鱼塘、打零工维持生活。多年漂泊、父母离世、兄弟搬迁,2021年,古稀之年的王才明回到家乡,住进兄弟留下的土坯房。
2021年10月7日,莲峰派出所所长郝正德和2名同事像往常一样进行安全大排查时,发现莲峰镇六井村大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在冒白烟,爬上去一瞧,发现一间废弃的土坯房里住着一个人。
通过询问,郝正德发现老人王才明没有成家,不仅生活困难,而且没有户口簿和身份证。年轻的郝正德心里五味杂陈,掏遍全身,将仅有的220元现金塞给王才明。返回派出所的路上,郝正德立即把这一情况向莲峰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建议将王才明送至敬老院。
探访近亲关系、调取资料、走访村委会……2022年3月31日,王才明终于有了户口,并于4月5日办理了身份证。从此,王才明像敬老院其他老人一样享受相关的民政政策,安享晚年。
王才明从四处漂泊到住进敬老院,是“昭通政法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活动开展以来,政法干部通过大走访、大排查,为特殊群众排忧解难、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真实写照。
莲峰镇辖14个村,全镇总人口4.4万人,居住着汉、回、彝、苗、白、哈尼、羌7个民族。按照“昭通政法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活动的要求,永善县政法部门结合莲峰镇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建立脱贫民族群众动态监测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维护好各民族关系,确保脱贫成果多民族共享。
“像我们这种家庭,要不是国家的好政策帮扶,我都不知道怎么把3个孩子养大!”回族同胞撒兴朗对政法干部为他们一家解决后顾之忧一事赞不绝口。
49岁的撒兴朗,家住莲峰镇后山村薛家梁子,他患有高血压,妻子有精神疾病,3个孩子不同程度有语言或精神障碍。撒兴朗既要照顾妻子,又要抚养孩子,一家子的重担压得他比同龄人苍老。
“村上提供了保洁岗,他每月有800元的收入。另外,给他家申请了4个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指标。”永善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挂钩后山村第一书记缪仕栋对撒兴朗家的情况了如指掌。不仅如此,为化解撒兴朗的心结,缪仕栋和村干部先后走访撒家不下20次。缪仕栋还提前联系好永善县城的医院,利用周末带着撒兴朗的3个孩子做身体检查,为办残疾人证、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作铺垫。
用心为民,赢得尊重;民族团结,共享发展。后山民族特色示范村,距莲峰集镇7.5公里,位于五莲峰山脉主峰腹地,耸立的山峰阻拦着南下的寒流,形成风景秀丽的沃土,各族群众因此聚居于此。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严重影响莲峰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抗击疫情,后山村回族同胞自发捐款1.6万元,筑牢抗疫防线。
“手牵手、心连心、同进步”“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进莲峰镇,四处可见民族团结宣传标语,营造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2021年,莲峰镇被评为永善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永善政法干警立足本职工作,结合莲峰镇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以政法的力量维护好各民族关系,同心共筑中国梦。(记者 张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