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昭通频道 >> 要闻 >> 正文
吾心安处是吾乡——昭通市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7日 16:45:00  来源: 云南网-昭通日报

原标题:吾心安处是吾乡——昭通市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纪实

昭通人多地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承载压力大、自然环境复杂。昭通市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脆弱。处于深度贫困的昭通,很大一部分老百姓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居住极其分散、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成本高,生态敏感脆弱,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昭通市下大决心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坚决把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下山开启幸福路

永善县白胜村四方碑村民小组坐落在金沙江边,过去,因缺乏水源、农业基础设施差,群众只能“望江兴叹,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如今,该组群众年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移民杨胜贵看着自家30亩脐橙喜获丰收,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年年丰收全靠自家地头这条能自动排灌的水渠,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茅草坡变成了金窝窝!”

四方碑村民小组的蜕变,是永善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善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着力建设绿色水果产业示范带。金沙江“母亲河”清甜的“乳汁”润泽了江岸10余万亩特色水果,回馈了沿江近20万各族群众。

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举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经过多年的努力,移民的困难一步步消解,最初的担忧也逐渐散去。杨胜贵说,现在村民们已没有再想回到山上的念头,这些年村民们发展脐橙产业,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算是把根扎下了,村里好几个年轻人还娶了当地姑娘。

白胜村人日渐融入当地。“心安了,这里也就是家乡了。”杨胜贵说。

乘着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东风破题破局,永善县聚焦“搬人下山、引水上山”综合施策,努力缓解农村群众用水难问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永善县清晰地意识到,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抓紧解决全县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缺水问题。为此,永善县紧紧抓住兴建溪洛渡水电站机遇,大力实施“兴水强滇”工程,坚持应搬尽搬的原则,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源工程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持续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保护惠民生

“搬到城里来,一家一套房,这样的生活我们住在大山包的时候做梦都不敢想。” 昭阳区大山包镇车路村轿子沟村民张德富高兴地说。2019年10月17日,他们一家和村里的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搬到昭阳区北闸镇红路社区红路馨城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幸福新生活。张德富对未来充满憧憬:“条件好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能够好好学习,以后考上高中、考上大学。”

大山包镇车路村轿子沟是个苗族村,2019年10月,村里34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到昭通中心城市,实现了脱贫。

大山包是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当地居民对土地依赖较重,过度的放牧和开垦造成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为缓解人鹤争地的矛盾,恢复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多年来,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大湿地生态恢复力度,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先后通过移民搬迁、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筑坝蓄水、人工种草、泉眼保护、草坪移植等措施改善湿地环境、恢复湿地植被,同时积极地与各类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社区扶贫项目,推动经济发展,有效地减少了大山包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冲突,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

随着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开展的一系列生态恢复项目,大山包保护区生态恢复取得了良好效果,荒坡得到有效治理,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湿地景观。每到夏季,优美的湿地风光和凉爽的气候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到大山包旅游观光,同时夏季草场丰富的生物储备也为越冬的黑颈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障了黑颈鹤的种群安全。

移民搬迁的同时,我市高度重视山区生态恢复工作,对已列入搬迁规划的村组,不再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和设施农业项目,对移出地全部封育,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对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了人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减轻了生态压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围绕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的目标,在迁出地,搬迁县(区)依托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政策,通过集中统一流转土地与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行“公司+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对“耕地、林地、宅基地”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流转经营,统一规划,规模发展,保障搬迁群众权益收益,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斩断搬迁群众与迁出地的直接联系,让群众安心搬出大山。(莫娟)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