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昭通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鲁甸卯家湾安置区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3日 09:45:00  来源: 云南网

骄阳洒落大地,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内近百栋高楼耸立,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走进安置区内,道路宽广笔直,绿意盎然,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各种民生工程一应俱全。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生活卯家湾。”在这里,来自昭通市辖5个县高寒贫困山区3万多搬迁群众的幸福新生活展现在眼前。

建家

从一片荒坡地到一座新城区

一年前,鲁甸卯家湾还是一片荒坡地。

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629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84.37万人,其中8.44万户36.24万人居住在高寒冷凉、交通极为不便、石漠化严重等不适宜人居住的六类地区,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硬的骨头”之一。

“搬不动山就搬人!”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局,按照“能搬则搬”的原则,昭通把易地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铁齿铜牙”,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在全市兴建集中安置区28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把住在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搬出大山,实现挪“穷窝”、断“穷根”。

作为全国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鲁甸卯家湾安置区秉持“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市”的理念,坚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的四同步原则,在县城北郊卯家湾选址,一次性规划用地3.31平方公里,建设安置房66栋8866套,配套新建两所学校、4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用时17个月,完成卯家湾安置区占地3700亩施工建设。在昔日的荒坡上建起了一座新城,承接安置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个县的搬迁群众8400余户近3.6万人。

搬家

从山区贫困群众变身城市居民

“这里条件跟我老家比好太多了。老家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只能种洋芋荞子麦子。”宽敞明亮的客厅、阳光充足的卧室、干净舒适的卫生间、现代化的厨房……66岁的向天才在新房子里走来走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乐呵呵地说,“我们以前住在大山里,做梦都想住上楼房。现在好了,在党的关怀下,我们一家4口住进了新房,附近学校、医院、超市配套齐全,实在是太幸福了!”

搬到春熙小区后,在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的帮助下,向天才的二女儿和老伴被分别安排在理世食品公司和小区保洁公司上班,小女儿就近在文屏镇中学就读,向天才也在新家的楼下找到了保安的工作。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搬迁到卯家湾后,我们一家三口都成了上班族,光工资收入超过6万元,从山区贫困农民一步变成了城里人,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这辈子想都不敢想。”

“现在的生活真方便,小孩上学走几分钟就走到学校,出门打工坐公交车几分钟就到了。”2020年4月份从鲁甸县梭山镇高山上搬入安置区的卢升凤,谈起生活的巨大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介绍,为让群众搬得进、留得住,自2019年12月以来,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成立了临时党工委,组建36个网格党支部、76个楼宇党小组,开展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把党建工作下沉到安置区、院落、楼栋。同时创建了“团连排班”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组建了1支志愿服务团、20个志愿服务连,共2000多名志愿者提供“驻点服务、轮换服务、跟踪服务,6家社会组织进驻社区,帮助居民更好融入社会、为老人和小孩提供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服务。

安家

构建现代社区治理网格平台

“我们齐心携手,共创和谐雨露社区”,这是记者在雨露社区服务中心大厅看到的标语。

雨露社区是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最大的社区,共有安置房19栋,安置有鲁甸、巧家、永善、彝良和盐津5个县2693户12693名搬迁群众,有汉、回、彝、苗、布依等10个民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28户12633人,其余为同步搬迁群众,有劳动力6466人。

“有事您找我,有话您请说。”为让搬迁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将204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织密党的组织、社区服务、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干部群众“五张网”,共同建好一个家。社区党总支书记、总网格长介绍,按照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将社区分成6个片区(网格),选举和指定了25个责任心强、热心社区公益的党员担任网格长和楼栋长,努力探索“组织更有力、干部更有为、服务更有心、治理更有效、群众更有爱”的现代社区治理“网格平台”。

39岁的吴光武是6栋的一名楼栋长。从低保户就业,到帮忙照看孩子、维修水电……他每天入户走访、上传下达,忙忙碌碌却乐此不疲。

吴光武老家在永善县大兴镇骆丘村,3月15日,他搬到了安置区,因父母年事已高,家里的孩子还小,无法外出务工,为方便照顾一家老小,他选择了在家附近务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成了首批“走马上任”的楼栋长之一。虽然“上任”没多久,但雨露社区6栋142户600余人,每家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

“老人家要多晒晒太阳,散散步,不要一天都待在家里。”

“要照看好小孩,过马路一定要牵着孩子的手。”

“有什么困难直接来找我,不要怕麻烦。”

……

每当听到熟悉的话语,大家都知道是老吴又在楼栋巡查了,听到他的亲切嘱咐,大家心里暖暖的。

雨露社区工作人员熊煜介绍,雨露社区建立了“红绿灯”管理服务体系,对居民进行分类、分级、分策的标签化识别管理,对生产生活有保障的11938名群众“亮绿灯”,对生产生活基本有保障、需要适当帮扶的50名群众及家庭“亮黄灯”,对生产生活有困难需要重点帮扶甚至兜底保障的363名群众及家庭“亮红灯”。针对“黄灯”与“红灯”群体,因人因户施策,全面实行“双楼栋长制”,开展“双包保、日随访”服务管控,落实基本生活物资、基本生活照料、就医需求、就学需求和日常安全的“五保障”关爱机制,确保群众生活正常有序。

吴光武特别关注“亮红灯”的群众。特别是老人和困境儿童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他每天都要上门了解,并为他们代购生活物资并送到家。家住6栋的卢升凤家里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儿子,她还要照顾一个8岁的小孙子,吴光武对她家格外关心照顾。卢升凤说:“老吴只要有什么好的政策都会想到我们,油、米、面经常帮我们买了送来,还帮我照看小孙子。”

像吴光武这样的楼栋长在安置区有76个,他们只是卯家湾安置区全面推行“133454”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精细化管理、提供保姆式服务的一个缩影。安置区建好社区治理“网格平台”,构建四级组织网保驾护航、五级干部网履职担当,确保安置区管理有机构、队伍有人带、工作有人抓。

每个社区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每名群众背后都有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社区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实践“133454”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织密起“安家”服务网,确保搬迁群众筑梦美好生活。

兴家

新生活新发展同步推进

打好兴家组合拳,让搬迁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

在雨露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作战图。图上,19栋楼房居民的劳动力情况、就业情况等数据每天实时更新。

如何让搬迁群众住得惯、能融入?雨露社区支书周连卫说:“搬迁群众多是在家种地务农的村民,基本没什么技能,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针对搬迁群众技能差、岗位少、就业难等问题,社区通过建立搬迁劳动力台账、建立档案,开展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实现就业。”

卯家湾安置区党工委积极为搬迁后无业可就的群众解决生活单调和“离开了土地不习惯”之忧:投资8000万元,引入粤旺集团1000个食用菌大棚,可提供岗位1100个;投资1亿元,配套菌棒加工厂;投产5000亩香葱种植基地可提供岗位900个;投产10000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一期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全部建成后预计可解决就业8000人。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此外,安置区制定前5年免租金、后5年减半收取租金的“5免5减半”优惠政策,通过精准招商,引进箱包、皮具、藤编、电子加工等11户企业入驻。配合理世实业集团、昊龙集团等本土企业用工,可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

59岁的杨秀芬3个月前从巧家县崇溪镇搬到雨露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被推荐到了香葱基地务工,一天能挣六七十元。她说:“每天去干点活贴补家用也是好的,总比闲着强。”

打好兴家“组合拳”,安置区将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发展纳入安置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大力实施和高度组织化转移劳动力,实现8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2200亩绿色食品加工园、3000亩现代物流园和10000亩蔬菜基地、10000亩苹果基地的“两园两基地”产业园,目前已经建成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马铃薯种薯组培中心、10000亩苹果、10000亩蔬菜基地,500个食用菌大棚和1000个蔬菜大棚,让每户搬迁群众家家有人就业,实现新房屋、新社区、新生活、新发展的同步推进。

爱家

融入新生活 服务大民生

“搬迁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实现人的改变。”安置区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产业就业支撑、服务管理保障,让搬迁群众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稳得下来,广泛开展住进新社区、感恩新生活、树立新风尚、爱护新家园、发展新产业活动,吟唱好爱家“大合唱”,在关怀和自强中,让搬迁群众活出精彩人生。

搬出来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融入。要让搬迁群众安心过上新生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定得跟上。

最近几天,卯家湾卫生院的大门前格外地热闹,挤满了前来免费体检的搬迁群众。这几天卯家湾卫生院为安置区内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并与安置区内的搬迁群众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家门口就能体检,还不用花钱,检查费用全免,查出的小问题还可以当场治疗。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71岁的黄大爷体检完后乐呵呵地说。过去“小病忍,大病拖”的无奈状况已成回忆。如今安置区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稳地托起了百姓的健康梦。

雨露社区是卯家湾安置区6个社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社区。为了给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群体提供读书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让他们业余多交流、多锻炼、多发挥特点特长,安下心来,雨露社区通过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开辟了妇女儿童之家、老年活动中心、乡愁书院、红色影院等功能场所,实现将亭廊、广场等整合打造成党群服务驿站,通过儿童乐园、四点半课堂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琴棋书画培训或活动,为搬迁群众提供读书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引导群众积极融入新家,开展新生活。

一大早,10岁的康山志迫不及待拉着哥哥康山勇往雨露社区妇女儿童之家里钻,在那里他们可以进行五子棋大战。他和哥哥这两天放假在家,做完作业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妇女儿童之家,康山志说:“我以前读书要很早起床,一路小跑去学校都要半个小时,现在我们家离学校近,环境也好,我和哥哥都能安心读书了。”

为方便安置区居民阅读学习,新华书店在妇女儿童之家旁开设了乡愁书院,里面摆放各种类别的书籍。正翻阅养殖图书的王女士说:“以前没有条件去学习,现在要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学会一门技术走到哪里都能找得到饭吃。”

雨露社区的室内活动室则是村民的“快乐大本营”,大家在这里读书看报、唱歌跳舞……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自2019年12月20日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启动首批搬迁以来,近3.6万搬迁群众已经入住新家园半年多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靠山吃山的贫困户,如今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前只靠政府救济的村民,如今在干部们的努力和大家的带动下,也有了自己动手闯一闯的动力……

华灯初上,暑气渐消。一张张幸福而满足的笑脸,三三两两的搬迁群众悠闲地散步、拉家常、谈变化,充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云南网记者 蔡侯友 莫娟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