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昭通频道/ 要闻
劳务经济如何助推精准脱贫
——威信县探寻“老少边穷”地区就业扶贫新路径
2018-04-25 09:28:4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威信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我省东北角,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的欠发达县。曾几何时,巍巍乌蒙山沟壑纵横,打不开富裕之门。贫瘠的土地上留下革命老区儿女的几多叹息……而今天,经过多年的发展,当气势磅礴的威信劳务大军外出务工成为我们眼前一道靓丽风景的时候,劳务经济已然成为威信县农民致富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威信县总人口44.1万,有青壮年劳动力近25万人。2017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4.2万人以上(省外转移就业9.1万,省内转移就业5.1万人,实现务工工资收入30.7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普通劳动力16049户36387人,外出务工的有14396户23276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23户72143人的81.5%和32.3%;未脱贫户中外出务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498户9315人、占全县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9294户35960人的70%和26%,劳务经济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里人觉醒了,14万多威信儿女告别原有的生活方式,高擎劳务经济的大旗,勇敢地走出穷乡僻壤,洗净泥腿进城,走南闯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奏响了向贫困告别、向富裕迈进、向和谐发展的进行曲,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促进威信县农民增收和推进脱贫攻坚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把人口“包袱”变为人力优势

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与贫困并存,是威信县的一大县情。威信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一大批贫困农民通过劳务输出脱贫致富,更有为数不少的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特别是去年以来,威信县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相继制定出台《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办法》《建档立卡户外出务工交通补助发放办法》等扶持政策,在组织、经费、人员上给予有力保障。同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外出务工服务联络机制,将就业增收攻坚战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八大攻坚战之首,把外出务工做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增收的主要措施。今年计划有序组织建档立卡户4000人到东莞市大岭山镇就业;稳定11630户1855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和县内就近务工;通过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劳务队实现不能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用县级财力开发公益岗位1800个;落实737名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

针对威信县2018年要脱贫摘帽出列的要求,结合全县经济欠发达、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人力资源丰富、转移输出组织化程度低的实际,该县抢抓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对口帮扶威信县机遇,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针对建档立卡劳动力外出务工“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不会去、去不好”等问题,紧盯“动员、动身、交通、进厂、上岗、适应岗位和工资保障”七个关键环节,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精准对接、稳定就业”的劳务输出长效机制,强势推进威信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变群众自发的、无序的、没有保障的外出务工为有计划的、有层次的、有保障的、有体面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探索“老少边穷山”地区就业脱贫之路。

截至4月24日,威信县共有序组织22批次3009人到东莞市大岭山镇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2280人(含残疾人73人、40-50岁就业困难人员613人)。主要在家具、电子、五金等行业共53家企业从事组装、喷涂、打磨、包装等工种,人均月工资达4000元左右,稳定就业率达95%以上。

精准识别,摸清底数——建立劳务输出台账和数据库

摸清劳动力底数是转移就业的基础。威信县统筹乡镇、村组、驻村工作队、挂包干部职工力量,以村为单位,以16—60周岁男性和16—55周岁女性为重点人群,进村入户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动态数据库和实名制档案。进一步掌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储量、年龄结构、技能、就业意愿、就业计划等情况,形成求职需求清单,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数字化、动态化、常态化精准管理,对组织建档立卡户劳动力赴东莞就业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 “摸清这些数据,为我们与东莞市开展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提供了基础。”威信县委书记杨家伟说。精准对接,建立基地—— 夯实稳岗就业的基础

威信县抢抓东莞市大岭山镇对口帮扶威信的机遇,充分发挥威信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广东东莞就业市场广阔的互补优势,先期组织180人赴东莞大岭山镇务工。在先行试点、探索经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到东莞市对接劳务协作工作机制,与东莞市大岭山、大朗、清溪等地党委政府以及用工企业、劳动力市场就劳务协作进行深入洽谈,建立劳务输出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效机制。在东莞市大岭山镇建立了威信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加大劳动力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扩大岗位供给,共落实劳动力强度不大、技能要求不高、薪资在4000元左右、包吃包住的优质就业岗位8000余个。并积极协调大岭山镇企业支持,为部分大龄、弱残建档立卡贫困群体开辟扶贫专岗、残疾人专岗共计200余个。

注重引导,转变观念——激发稳岗就业内生动力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甘于守“穷窝”、期许“等靠要”、不愿外出等思想观念,该县抢抓春节期间企业招工需求量大的黄金期,大力实施“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统筹整合乡镇村组、驻村工作队,特别是结对帮扶干部力量,定任务、定目标,采取点对点、人对人的方式进村入户开展思想引导、政策宣传、算账对比、组织动员等工作。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动员东莞务工人员谈体会、说收入、讲见识。拍摄了两部《我要去东莞》微电影宣传片,教育引导群众思想观念从在家务农向产业工人、从农民向市民转变。举办到村到组“专场招聘会”71场次,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达成就业意愿4000余人。营造了贫困群众走出农村、走进城市,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浓厚氛围。

精心组织,有序转移——发挥稳岗就业团队效应

“以前的劳务输出大多是一种盲目无序状态。政府推动,就是通过政府间协作与服务, 推进务工人员从盲目无序向有序转变。”威信县长肖顺兴介绍。为切实提高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解决部分群众外出务工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的恐慌心理,威信县对劳动力采取抱团组织输出的方式,以行政村为单位,调配65辆车次统一送至东莞,尽量做到同村同车、同村同厂。每一批次均由县人社部门1名负责人作为总带队,劳动力输出的乡镇、村相关人员陪同,抽调2名医务人员、1名警察跟队提供服务。切实做到高效、有序转移输出,确保务工人员平安出门、安全到莞,到莞进厂、到厂定岗。

多措并举,人岗相适——提升稳岗就业工作实效

为切实提高劳动力和岗位的匹配度,实现人岗相适,威信县按照因人定岗的原则,组织县乡村干部走村入户开展“送岗位”活动。根据年龄、学历、技能、意愿推介东莞企业就业岗位,结合东莞企业开工时间,定岗位、定出发时间,切实做到一人一岗。按照因岗培训的原则,由威信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牵头,加强与东莞市劳务中介组织、用工企业协调对接,采取“培训+就业”的合作模式,坚持“培训跟着企业需要走,内容围绕岗位技能转”,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努力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按照先上岗再择岗的原则,务工人员到东莞后,先行安排岗位,对不适应的积极协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支持进行调岗、换岗,确保做到人岗精准对接,实现人岗相适、稳岗就业。

精准服务,强化保障—— 增强稳岗就业吸引力

威信县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制定出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赴东莞务工“四不愁”“三保障”“两放宽”“两补助”政策,即:路费不愁、吃饭不愁、住宿不愁、工作不愁;工资有保障、权益有保障、服务有保障;年龄放宽、学历放宽;务工半年以上给予500元交通补助、1000元稳岗补贴),整合1415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外出务工人员的交通补贴、稳岗补贴、就业补助和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东莞市大岭山镇采取每生每年补助5000元、学校减免500元、建档立卡户承担2000元的方式,解决举家赴东莞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当地就学问题。同时,积极协调东莞市及东莞大岭山镇分别给予威信籍建档立卡劳动力稳岗补贴。

稳定就业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终目的和核心任务。为确保输出劳动力稳定就业,威信县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龙先云任组长的驻东莞对口帮扶协作工作组,长驻东莞大岭山镇开展服务保障。各乡镇分别派遣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和1名联络员带队到东莞稳岗1个月以上;鼓励村(社区)“三委”委员带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到东莞务工,保留委员岗位和薪资待遇,负责务工人员的统筹、管理、联络等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稳岗工作,努力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务工环境,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目前,转移输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率达95%以上。

工作中,工作组切实抓好“四个服务”。抓好亲情服务,针对务工群众首次外出到新环境新岗位不适应、不习惯等问题,工作组始终把务工群众当家人、亲人,把务工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工作组、厂家联合建立教育引导帮扶机制,及时掌握务工群众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引导、看望慰问等工作,及时解决务工群众调换岗位、生活困难等问题;抓好维权服务,积极协调东莞市大岭山镇相关部门,全力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抓好自治服务,推行务工自治,在各工厂民主推荐选举驻厂务工小组长,开展对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联络等工作;抓好党建服务,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成立威信县委驻大岭山镇流动党支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工作组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的工作作风,服务好每一个威信外出务工人员。为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对信息档案实行系统化管理,做到一乡镇一档案、一企业一档案,力求信息管理精准。为确保每一名威信外出务工人员有岗上,他们始终不放弃企业任何一个就业岗位,遍访当地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就业人员情况,找到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并和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注重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做到细心接待每批务工人员,耐心接听每个务工人员的电话,用爱心关爱每位务工人员。时刻关注务工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思想状态,及时反映和处理存在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体会到家一样的温暖,能用心工作、安心工作。

说起上岗问题,威信县扎西镇派驻工作组的副镇长谢勇深有感触:“到东莞务工的人员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必须耐心理清头绪,分类帮助解决上岗问题。其中有一位肢体残疾的农民朋友,我和同事先后跑了10多个厂帮他联系岗位,都因他是肢残人员被拒绝。最后还是震兴集团永鹏家具厂给了他就业岗位。虽然很辛苦,但看见他找到工作后的高兴样子,我们心安。”

 近日,肖顺兴带领威信县人社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等部门来到东莞看望该县外出务工的父老乡亲。他鼓励大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穷并不可怕,只要志气和精神在,坚持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致富之路。”肖顺兴希望乡亲们在东莞要努力适应新环境,安心工作;要遵纪守法、服从安排,做一个优秀的产业工人;要维护好威信的形象,严格要求自己,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乡亲们勇敢走出大山,要发扬威信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换脑筋、换思想,努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走出家门天地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长期闭锁在偏僻山区的贫困群众思想不再贫困、思路不再贫乏,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意识逐渐形成。“党委政府为我们考虑得十分周到,我和妻子不仅在东莞找到了工作,孩子上学不愁还有补助。”扎西镇庙坝村冷水河村民小组外出务工村民李堂勇高兴地告诉记者。

威信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主任倪仕龙认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项目”和“第一资源型产业”。他介绍说:“威信县将进一步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强化技能培训,完善政策配套,全力做强做大劳务经济,确保威信2018年如期脱贫摘帽。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劳务输出的格局,推进全县劳务输出向组织规模化、输出‘技术化’、劳务‘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服务配套化、手段现代化、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在东莞采访期间的所见所闻,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威信县委县政府果敢决策、务实担当的作风和脱贫攻坚工作中精准施策、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的成效;同时也看到了外出务工群众精神面貌发生的可喜变化。

云南网记者 谢毅

责任编辑: 乐诚弘韵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